跳到主要內容
menu

當期展覽

常設展覽
人氣國寶展
原定7月16日(日)下午2:00-3:30舉行「人氣國寶展主題講座-文物中的詩詞世界」,因故延期辦理,日期延至7月30日(日)下午2:00-3:30。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展件清單:下載
人氣國寶國文課本下載
書畫小知識下載
書畫小知識QR code

自古在儒家思想及科舉考試的提倡下,文人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階層,他們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學等都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群充滿創造力和影響力的人們,在不同藝術形式中,展現才華,發揮創意,成就了許多代代相傳、熠熠生輝的作品,甚至影響帝王以及世人們的品味。
 
文人們常透過文字或藝術,抒發對宇宙自然或人生的思考,留下傳誦千古的文學作品,他們平時的生活集會,更成為後世追仿的對象,變成藝術創作的母題。除了文學外,文人更參與繪畫創作,成為了東亞繪畫中最特別的一個派別-文人畫,傳為文人畫始祖的王維,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更是後世文人相繼追求的境界。此外,文人們更將他們對於書法、考古、歷史故事等無比的興趣,透過他們的咀嚼與再造,展現在繪畫及器物作品中,呈現了更為多彩豐富的藝術主題和元素。本次以大家熟悉的文學作品作為引子,引領觀眾一同進入古代文人的情懷與藝術世界。
 
展覽資訊
  • 時間 常設展覽
  • 地點 3F S302
  • 費用
趙雍採菱圖 軸
「採菱」盛行於夏、秋季菱角成熟時,與採桑、採蓮這類女性農忙活動為文人詩畫或樂府詞曲常見的主題。本作為元代文人畫常見的「一河兩岸」構圖,五艘採菱船穿梭在花青顏料點染而成菱葉之間。
趙雍(1289-?),浙江吳興人,趙孟頫(1254-1322)次子。本作完成於至正二年(1342),前景雙松源於北宋的李成及郭熙,山巒以乾筆詮釋五代巨然的披麻皴、苔點及礬頭。岸邊水渚使用五代董源的長線條描繪。全作用色典雅不俗豔,是趙雍延續父親提倡繪畫復古的代表作。
吳鎮漁父圖 軸
「漁隱」典故出自戰國時期屈原(約前343-前278)的《楚辭‧漁父》,後延伸成文人在亂世中渴望以隱居維持清高志節的詩畫題材。畫作右上有作者自題〈戲作漁父意〉詩,敘述文人任由漁童搖船行槳,恣意放歌飲酒,似是作者隱居太湖的寫照。
吳鎮(1280-1354),浙江嘉興人,元四家之一。本作完成於至正二年(1342),以「一河兩岸」構圖描繪江南水岸。山石以披麻皴描繪紋理,並用濕墨敷染,因此墨色變化強烈,製造出岸邊光影映照及霧氣流動的感覺。
曹知白群峰雪霽 軸
本件作品右上有乾隆皇帝化用唐代柳宗元〈江雪〉的意境,並加入東晉陶淵明歸隱田園的典故,明示雪景代表隱逸高士風骨的畫意。
  曹知白(1272-1355),浙江華亭人。這件作品完成於至正十年(1350),構圖採用「一河兩岸」,模仿五代董源的長坡腳水岸,並加入北宋李成、郭熙繪畫常見的渾圓山體及寒林松樹。天空及水域染上淡墨,襯托出山石的厚重積雪。黃公望(1269-1354)在題跋推崇曹知白「筆意古淡,有摩詰(王維)之遺韻」。左下角有作者自題「窪盈軒為懶雲窩作」,是作者本人和阿里木八剌(元代散曲家,西域回回人)的齋號,呈現元代中期以後,非漢族開始與漢族士人來往的現象。
元至明
銅雀臺瓦硯
此方硯台為一片弧形屋瓦再加工挖鑿製成,底有模印隸書「建安十五年」五字,是此瓦的燒造時間,相當於西元 210 年。此年正是曹操(155-220)下令建造「銅雀臺」之始,所以本硯可能是此著名建築僅存的殘磚片瓦。
建安 13 年(西元208)爆發的「赤壁之戰」,正是三國鼎立的關鍵戰爭,若非此役曹操(155-220)折戟沉沙,大小二喬或許禁鎖於銅雀臺中。
詩詞富藏音韻美聲,是文人抒發內心情感的言語;瓦硯煉凝泥土精粹,為音韻轉化文句的重要橋樑。見此銅雀臺瓦硯,文人又怎能不思古抒情、墨硯題詩呢?
故此硯入藏清宮後,雖然乾隆皇帝(1711-1799)懷疑此瓦為後人偽造,但也不妨礙眾臣睹硯懷古、風流盡淘的感慨。
清乾隆四年 / 清
黃振效 雕象牙蘭亭脩禊小插屏 / 玉「蘭亭集序」插屏
此件象牙小插屏是乾隆皇帝命造辦處黃振效(活躍於1737-1744)製作,於西元 1739 年完成。外觀模仿竹製臂擱,因而下方雕有竹節剖面,背面則呈竹身特有的弧形。
臂擱是明清書房常見的文具,作為寫字和繪畫時承腕或墊臂之用,因乾隆熱衷書法,此件插屏採用的場景,為書聖王羲之(303-361)於西元 353年書寫的名作《蘭亭集序》之中的「流觴曲水」。
插屏平整窄長,利用自上而下的蜿蜒河流串連各種活動,上中下各段的人物樹石各以微微不同的角度巧雕而成,在平面中創造出近、中、遠的立體感, 神遊其中,會稽山美景躍然而出。
同時展出巧雕玉「蘭亭集序」插屏,雕有《蘭亭集序》全文,與象牙插屏圖文並置,相映成趣,希望觀之也能「有感於斯文」。
清乾隆
松花石「月下獨釣」硯
硯台為書房用具,本具濃郁文人氣息,「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深植文人內心,但在仕隱起落之間卻有不同感慨,硯蓋題材似取自唐代柳宗元(773-819)名詩《江雪》反映貶謫的心境;但也可能描繪范蠡急流勇退的智慧。
設計者善於利用石材色澤變化。淺灰色的遠山、汀渚、蘆葦、小船和披簑漁翁彼此平行,呈現平遠遼闊之勢;黃白揉雜的色彩則如迴旋天地的狂風,營造出杜甫「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的孤獨;左上高懸將隱的小月映照蘆葦上,一如「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舟前蘆荻花」的意境,時間緩慢流逝卻無人與共。方寸間收羅了無垠時空,誠為精彩傑作。
清早中期
玉「楓林停車」筆筒
本件筆筒以碧玉製成,筆筒上下邊緣延伸出嶙峋岩壁,楓、松等老樹叢生其中,觀者彷彿置身人跡罕至、樹石交錯的山深水窮之處;然在松樹的左後方,隱隱露出斜上的小石階,暗示深山之中的白雲深處仍住有人家,階口並有一人坐於車上。此場景顯然來自於唐代杜牧(803-852)名詩《山行》無怪乎乾隆皇帝在其上題名「楓林停車」。
在口沿上的乾隆題道:「紅於二月楓林景,飛作幻春非減春」,不但點明「楓林停車」的場景典故,並引用杜甫(712-770)名作《曲江》的前兩句:「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反轉杜詩意境,由留春不住的苦愁悲嘆一變為秋爽如春的欣喜歡愉,著實令人擊節讚嘆。
清前期
雕竹東坡赤壁圖筆筒
蘇東坡(1037-1101)於西元 1082 年創作了兩篇千古名作前後《赤賦》,影響後代文人至深,本件筆筒即取材於此。由畫面難以辨明何篇《赤壁賦》更為吻合,但由此留想像空間予觀者,一如文人相酬的詩詞,言簡意賅、餘韻無窮。
為了在平面中創造出空間縱深感,筆筒正面深刻出大片空白,蘇東坡和兩友人在畫面下方乘舟穿過上下相接的山壁岩石,加上最上方自山 壁後方延伸而出如盤龍般的樹枝,以及樹梢上遠方的小月,文中的情景自顯眼前。
筆筒背面素面無紋,可連接正面的大片空白,創造出水光接天的無垠空間,此種大巧若拙的文人品味,真讓舟上三位主角享受「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的痛快啊。
翠玉白菜
  • 展期:112.03.14 - 112.08.06
翠玉白菜材質為翡翠,如單就材質而言,並非完美,但創作者利用其天然的顏色,化翠綠為葉;斑白為梗,裂璺(音:ㄨㄣˋ,器物上的裂紋)、斑塊更巧妙地成為白菜的質感,加上綠葉上生動的螽斯和蝗蟲,觀之宛如蟲鳴在耳,更顯生意盎然。全作精雕細琢,匠心獨運,化缺陷為真實與美好,成為故宮最具人氣的文物。
 
翠玉白菜原陳設於永和宮中,白菜與蟲,具有清白、多子的寓意,被推測為光緒皇帝瑾妃的嫁妝,更增添其傳奇色彩。翠玉白菜在永和宮中,原是以栽種的方式,立於琺瑯盆中,為盆景形式,後才被改為斜傾方式陳設。各位觀眾可以試著比較看看,視覺美感有何不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