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故宮南院簡介

國立故宮博物院為「平衡南北‧文化均富」,於2004年12月15日行政院核定在嘉義縣太保市設置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以「南北文化雙星雙亮點,達成藝術均富的理念」為目標。

故宮南院以當代博物館理念規劃設計,館內展覽故宮典藏文物,並且加入亞洲文化視野,以豐富文物詮釋角度,戶外園區寬闊舒適,活潑的各種教育推廣活動,讓觀眾從不同的角度親近文化藝術。

01

博物館建築

博物館建築

故宫南院總面積約70公頃,包含博物館區20公頃、園區50公頃,博物館建築由姚仁喜建築師設計,以傳統水墨畫之「濃墨」、「飛白」及「渲染」三種筆法為概念發想,發展出虛、實量體相互交織的流線形體。

 

實量體,名為「墨韻樓」,主要功能為展廳及文物庫房;虛量體,名「飛白館」,設有接待大廳、博物館教育空間、餐飲及紀念品商店等。中央走道自南端景觀橋開始,以蜿蜒曲線穿入虛、實量體所圍塑之中庭,即為渲染。這三道曲線,同時也象徵著中華、印度及波斯三個古文明,在歷史長河中匯聚交流,衍生出燦爛多元的亞洲藝術文化。

 

博物館建築之結構與設備,在抗震、防洪、 環保、安全防災、智慧、便利、舒適等各方面,皆以最高標準進行設計,基礎隔震配置210顆摩擦單擺支承隔震器,可發揮隔震效果。防洪設計以博物館一樓樓版設計,高程為11m,高於200年重現期水位高程。建築物本身已取得鑽石級綠建築標章及鑽石級智慧建築標章。

 

02

至美橋

至美橋

呼應主體建築的造型,景觀橋的結構形式與造型採用書法中草書的形式,以富韻律的動態氣勢引導入館人群接近主體建築,並提供遊客最獨特與舒適的步行經驗。主拱在低空形成一道沿水面鼓起之弧線,呼應主體建築作為入館的低調序曲,同時創造步行時之視覺延伸與韻律感。

 

橋面溫柔地將上下湖分隔開,同時充滿「龍」的文化象徵。橋面採空縫設計,可觀看至善湖之不同景色。因應氣候環境,結構附掛雨庇,達到遮風、遮陽及避雨的功能。依曲形蜿蜒設置,光影透過雨庇灑落於橋面上,構成獨特的感官與視覺經驗。

03

園區景觀

園區景觀

園區景觀以滿足博物館觀眾及周邊地區民眾之休閒運動需求,並發揮防洪與生態之功能設計。全園區以園道圍繞,形成一條流暢優美的賞遊動線。伴隨園道規劃有水景花園、熱帶花園、慶典花園等區域,並隨地形起伏配置水景、涼亭、步道等設施。景觀絕佳的眺望點包含南側入口「故宮南院興建記石碑」、藝術之丘、水岸舞臺及出眺景觀平臺等。

園區景觀平面圖

04

展廳規劃

展廳規劃

本院透過研究、徵集與國際借展等多方向努力,以宏觀的思維重新探索檢視本院典藏,並通過國際借展及數位新媒體等手法,完善涵蓋典藏文物概念與文化史觀論述,並以之策劃展覽。提供南部觀眾有別於臺北院區的藝術文化饗宴,為海峽兩岸建構第一座加入亞洲宏觀思想策劃展覽的藝術文化博物館。配合博物館建築量體展覽空間設計,規劃三種展覽空間型態,而展廳空間會隨著展覽規劃進行變動與調整。

A. 導覽大廳:亞洲藝術互動年表、策展人導覽系列影片與沉浸式互動劇場於S301。

B. 常設展覽:器物、書畫、佛教、織品、茶文化等文物展,於S201、S202、S203、S302、S303、S304參觀。

C. 數位展覽:多媒體體驗、嘉義文史,於S204、1F參觀。

D. 特別展覽:不定期於S101舉辦特展。

當期展覽內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