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下捲動
※為確保參觀品質,團體遊客採預約參觀制
園區景點
Public Architectonic Art
涂維政擅仿擬古文明的神祕迷人特質,以故宮典藏的青花文物和嘉義在地「交趾陶」的繽紛色彩意象做為設計發想,兩面各由900塊長短不一的陶塊拼成,南面(面向博物館)紋樣採自「卜湳文明形制」圖騰塗上青花色彩,北面(背對博物館)紋樣取自故宮典藏《明朝永樂的青花花卉紋扁壺》的圖樣,由民眾彩繪構色集結,兩面風格的差異對比,表現出古今交融,繁花錦簇的意象。
受到作品安靜地坐落博物館北端,濱臨有眾多水鳥棲息的至德湖,作者蒲浩明以鳳凰隱喻東方文化體系裡的完美化身,翻飛的尾羽,凌空劃出一個生動的迴圈,既似浪潮翻騰,亦如暖巢安居。在垂蔭楊柳之間,鳳尾滴點湖水,傳達了神鳥鳳凰以靈氣雨露均霑、澤被大地的吉祥象徵。作品融合運用了西方『量塊』和東方『線條』的雕塑美學,透過本件作品遙望園區外之嘉南平原,更意寓了國際/亞洲與臺灣之交流與接軌。
藝術家為嘉義本地人,這件作品取自製茶過程獨有的「揉茶」工序,不同階段所產生的茶團為作品造型,表現出嘉義多山、產茶及以茶會友的地區文化。藝術家以「戲茶分杯品茗」(簡稱「戲分茶」)為名,強烈暗示以茗會國際友人的企圖。
草間彌生的創作被評論家歸類到相當多的藝術派別,包含了女權主義、極簡主義、超現實主義、原生藝術(en:Art Brut)、普普藝術和抽象表現主義等。從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企圖呈現的是一種自傳式的、深入心理的、性傾向的內容;草間所用的創作手法則有繪畫、軟雕塑、行動藝術與裝置藝術等。
華表又稱「恒表」、「表木」,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用以紀念、標幟的立柱。華表的起源已不可考,或說是四千多年前的堯、舜時代。後世將華表雕飾美化,以雲龍盤旋圓形或或八角形柱身,柱頸以蜥龍雲紋上承露盤,頂上雕塑祥獸;成為藝術性很強的室外裝飾。
千住博就讀於美術學院時曾參訪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宋元畫作,受到極大的震撼,促使他往後創作山水畫的覺醒,更影響了日後創作的風格。憑藉這份特殊的記憶與感情,作者結合日本畫與當代藝術的手法,展現了嘉義的地景特色。作品造型的靈感來自於中國與日本文化常見的屏風,作品中日夜變幻不同的水幕光影效果,呼應阿里山的雲海、瀑布及嘉南平原的和煦陽光。作者將瀑布視為宇宙(天)與大地溝通的橋梁,日光投射於屏風上猶如日晷,將北迴歸線視覺化,引領觀眾感受宇宙天體運行及自然風土孕生的奧妙。
作品延續了作者 Kambiz Sabri 創作生涯中《記憶中的美好》系列,以生活常見的枕墊、床墊的形式,作為人類安全世界的想像。人類出生時,被擁在母親的胸懷,如置身於柔軟舒適的枕墊,也成為記憶中的美好與安全的象徵。作品高聳的外型源自伊朗傳統風塔,與現代枕墊堆疊在一起後,建立了一個膨脹的符號世界,在這兩種複雜相異的氛圍中的不確定性和懸浮感中,尋找著某種在生命週期中逐漸消逝的東西。
作品源於佛教「瞬間無常」理論(theory of momentariness in Buddhism),本意是「萬物出生並消失在每一個時刻,具真正意義上不存在之「存在」。這是一個既是「空間」,也是「時間」;既「有形」又「無形」的概念。
推薦觀光行程
itine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