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設展覽
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
佛教起源於印度,是構成亞洲文化的重要成分。自西元前六世紀釋迦牟尼創教以來,至十二世紀末回教徒大舉入侵為止,歷經一千七百餘年的發展。在佛教發展的過程中,教理與時俱進,宗教內容不斷充實,思想體系也愈趨完備,隨著各個王朝統治階級的護持推廣、僧侶不斷弘揚、以及商旅往來等,印度佛教信仰日益擴大,影響及於中亞、中國、西藏、蒙古、斯里蘭卡、東南亞等地。東北亞因與中國往來頻繁,佛教也順勢傳到了朝鮮半島與日本。如今,佛教已在亞洲各地綻放出豐富多元的文化花朵。
亞洲各地的佛教造像或經典雖然都以解決眾生痛苦,傳達成就佛果等宗教訊息,但各地的文化沃土有別,在當地養分的滋潤下,發展出許多「同源異流」的地方特色,造就出千變萬化的佛、菩薩、天王、護法等形象,與各式不同的寫經方式與裝裱形制,使得亞洲佛教藝術顯得異彩紛呈、璀璨奪目。
本展覽分為「誕生的喜悅」、「佛陀的智慧」、「菩薩的慈悲」、「經藏的流轉」和「密教的神奇」五單元,以時間為軸,將各地的佛教造像與經典等並列,呈現佛教藝術的「不變」與「變」。引領觀眾欣賞同一時期、不同地區的佛教藝術之美,以及其深邃的宗教哲理。
第一單元 誕生的喜悅
傳說中,迦毗羅衛國太子悉達多從其母摩耶夫人的右脇而生,繼而腳踏七步,步步生蓮,指天指地,宣告:「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其後便有龍王吐出香水為太子洗浴。這則傳奇故事中的悉達多太子,就是後來的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而也因此通稱佛誕日為「浴佛節」。直至今天,每逢農曆四月初八的佛誕日,許多佛寺仍舉辦「浴佛」的宗教儀式。現存許多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誕生佛像或與「浴佛節」的儀式有關。
第二單元 佛陀的智慧
深具智慧的釋迦牟尼佛悟得解脫之道,祂是早期佛教所獨尊的宗教導師,但是主張「眾生皆有佛性」的大乘佛教,卻認為在不同的時空中,還有許多佛的存在,如彌勒佛、無量壽佛、藥師佛等。亞洲各地的佛像,或受印度影響,或從中國汲取養分,隨著各地佛教文化的日趨成熟,發展出獨特的藝術風格,並反映在各類佛陀的圖像中,形成不同的地方與民族特色。
第三單元 菩薩的慈悲
「利他精神」是大乘佛教的精髓,發願度化眾生的菩薩就是大乘佛教最佳的代表。菩薩種類眾多,其中,以即將在未來世成佛的彌勒菩薩和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尤受信眾推崇,造像數量可觀,流傳時間最長、分佈地區也最廣。同時,在佛教傳播的過程中,菩薩的信仰和圖像也與各地文化緊密結合,發展出與印度截然不同的菩薩圖像,例如中國的送子觀音、大理國的易長觀音等。
第四單元 經藏的流轉
釋迦牟尼所說的教法最初以口語傳承,釋迦牟尼本人也認為教法應以當地的語言來傳授。進入文本時代,主要先是梵文、巴利文,後隨著佛教在各地的傳播,而有漢文、藏文、西夏文、蒙文、滿文、緬甸文等各種版本的佛典。經典以多種文字並存遂成為佛教文化的一大特徵。 本單元選展院藏各類佛典。以文字而論,包含前述漢文、藏文、滿文、西夏文等;技法含刻印、寫繪與織繡等;年代則橫跨10世紀後半至20世紀初。
第五單元 密教的神奇
密教即「秘密佛教」,為佛教在印度發展的最後階段。此時為與印度教抗衡,佛教在以唯識哲學為基礎的本尊觀想法中,吸收了印度傳統的咒語、設壇(曼荼羅)、火供等儀式,並出現了大量多面多臂、忿怒相與女性尊等尊像。密續(Tantra,密教典籍)依據成立年代以及內容,一般可分為「事續」、「行續」、「瑜伽續」、「無上瑜伽續」四類,而無上瑜伽又可分為「父續」與「母續」。在中國唐代和日本的密教,以行續與瑜伽續為主,而西藏的密教,則以無上瑜伽為特色。密教美術的內容豐富,風貌多元。
菩提是獲:曹天度造九層千佛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