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展覽回顧

特別展覽
樹:從信仰到抒情
720°VR 線上展覽:樹:從信仰到抒情
第一檔:109/12/25-110/03/21
第二檔:110/03/27-110/06/20

展件清單:下載
 
樹木,在生態系統至關重要,枯榮繁衍之間,提供各種生物食衣住行之需,調節了整個自然界的平衡。不論古今,樹木與我們的生活乃至生命息息相關,因此發展出各式獨特的人文創作。人們賦詩作歌,描寫其形;或敬畏它參天的形象,或渴望它長壽的特質,或傷感它榮枯的變化。紀錄下的各種傳說軼事,逐漸形成具有時代性的藝術母題,有些被賦予祥瑞色彩,有些則成為受崇敬的宗教,具備禮儀、政治等功能,更多的是寓物寄情,傳達各種人生的狀態,祈願生命如樹般綿長,性格如樹般堅毅。
 
本特展依主題規劃為五個單元,透過「聖域:天上與人間的交界」、「長生:亙久的祝願」、「徵兆:天賜的權力」、「喻物:人生的姿態」,說明「樹」作為古代中國及亞洲地區藝術表現的重要題材,從天界與宗教、國家政治,再到個人生活,由大至小依序呈現根植於文物背後的故事及歷史片段。最後,外一章「記憶中的靈木」則從貼近生活的角度切入,展出今日人們記憶中熟悉的靈木,如神木、大樹公,藉此回溯與理解關於「樹」作為古代人文風景與藝術想像的多元面向。
 

第一章 聖域:天上與人間的交界

「樹」不僅代表土地的生命力,亦標識出地界,或作為地標。遠方的神樹營造了仙境氛圍、暗示樂園所在。先秦兩漢典籍中的桃都、扶桑、建木等神樹,或能驅邪,或為神靈居所,或可溝通天界與人間。神樹的形象廣泛應用於墓室、祠堂,部份隱含昇仙思想,同時庇佑子孫前程顯貴。月中有桂樹等月宮傳說,唐代廣受歡迎,不少銅鏡以此為飾;張騫乘槎通往天河的軼聞,唐時深入文學,後成為元、明、清時的雕刻題材。又,因宗教傳播,佛教聖者於樹下出生、成道的故事及相關圖像,至今仍深植人心;「寶樹種種」的極樂世界圖,則傳承了歷來人們對「極樂淨土」的想像。
 

第二章 長生:亙久的祝願

桃與松,自古被賦予長生的文化意涵。相傳桃為仙木,能夠制鬼、辟邪。兩漢魏晉時期,神仙思想盛行,典籍中記載桃膠能治病、修仙;仙桃則與西王母所掌有的不死靈藥記載結合,是吃了能長生益壽的仙果。隨時代演變,神話、信仰漸入文學,衍生出如西王母擺設蟠桃宴、東方朔偷桃等精彩的戲曲作品。而松柏等枝葉常綠之樹,不單譬喻不屈於環境、禁得起考驗,也象徵長青、長壽。不論與龜鶴、仙鹿或靈芝等具有祥瑞特質的動植物併列,或將松樹的枝幹描繪彎折如壽字,都是賀壽的代表題材與頌辭,也是明、清流行的畫題與工藝裝飾。
 

第三章 徵兆:天賜的權力

先民認為上天藉自然現象,傳達與人事相應的啟示,天然的樹木變異現象,遂成了政治上的吉祥徵兆;例如異根連枝的「連理木」,象徵君王有徳,獲得上天肯定。特定樹木扶疏與否,則與當朝國運密切相關。如山東曲阜有檜木,相傳為孔子親手種植,其榮枯除了代表孔氏與儒家的興頹,亦預示國家盛衰;滿族發源的聖山上長有神奇瑞樹,八種樹枝共生一樹,前所未見,被視為是清朝國祚萬年之兆。此外,樹為皇陵規劃重要的一環,風水攸關,必須謹慎養護,確保植栽茂盛。而皇陵墳丘的特定樹木,如永陵的神樹、孝陵前的瑞松,同樣牽動皇朝運勢,無不被細心對待。
 

第四章 喻物:人生的姿態

日常生活中的樹木,其形色、疏密、曲直和四季變化,扣合了人們的生命經驗與感情,觸發文藝創作的無數篇章。例如南北朝庾信蕩氣迴腸的《枯樹賦》,經過唐書家褚遂良揮毫落紙,成為文學與書藝結合的經典,後人臨習不絕。又如松、梅不畏風雪,象徵君子理想品格,與竹合稱「歲寒三友」,是南宋以來重要的畫題,至明清亦廣泛應用於各類工藝。此外,不少逸事也藉樹木烘托文人的潔身自好,如林處士妻梅子鶴、倪雲林潔病洗桐等軼聞,都化為明清藝術的養份。此外,君臣贈答、折枝寄友、迎春消寒等活動,也常以樹木寄託情誼與期許,並以藝術的形式記錄下來。
 

外一章 記憶中的靈木

祭祀巨木的習俗,是先民對自然的禮敬。這些形體巨大的自然物,象徵豐沛及強韌的生命力,使人敬畏而崇祀。臺灣各地的「大樹公」,源於人們相信生活周遭的百年大樹能守護村里平安及孩童成長,遂成祭祀對象,進入民間信仰。另一方面,日本神道信仰視巨木為神靈依憑之所,日治時期日人為取得阿里山森林資源,興建鐵路、發展林業,同時籌建神社,並以樹齡久者為「神木」。隨鐵道觀光發展,宏偉的阿里山神木成為重要名勝,風景明信片、旅行合影無不以之為景。即使物換星移,巨木已然倒下,成為記憶中的風景,但新生的力量,仍將巍然屹立於臺灣山林。

策展人導覽

展覽資訊
  • 時間 109-12-25~110-06-20
  • 地點 3F S304
  • 費用
褐綠釉桃都樹 
  • Ⅰ. 聖域:天上與人間的交界
  •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古籍載錄,東海的桃都山(一說度朔山)有棵大桃樹,枝幹屈蟠的範圍達三千里;樹上有金雞,日照而鳴;樹下則有兩位神祇「鬱」和「壘」(一說「神荼」、「鬱壘」),會用蘆葦製成的繩索捉拿惡鬼。
 
這件作品頂端立一鳥,底座上有模印人物,令人聯想到文獻敘述的桃都樹形象。枝葉分三層、共九枝,上有猴及飛蟬,底座另有搗藥玉兔,皆為漢代墓葬常出現的圖像。蟬可能象徵羽化及再生,玉兔則為西王母使者,反映了漢代的神仙思想。同類作品曾於西漢晚期至新莽的河南墓葬出土。
八至九世紀
巴基斯坦斯瓦特 銅鎏金彌勒菩薩趺坐像
  • Ⅰ. 聖域:天上與人間的交界
 
佛教聖者生平與成道轉捩點的場域,往往在某棵樹下。如釋迦牟尼佛於無憂樹下誕生、菩提樹下悟道、娑羅樹下涅槃。這些樹木也因此有了重要的意涵。
 
彌勒菩薩則在佛入滅後的五十七億七千萬年,下生人間,並於翅頭城華林園中的龍華樹下成道,三度於此集會,為眾生說法,即著名的龍華會。本件造像的彌勒菩薩,結跏趺坐於蓮臺獅子座上,手持龍華枝與淨瓶,兩者都是彌勒菩薩的重要持物。
沈源 極樂世界圖(原名清沈源畫佛像)
  • Ⅰ. 聖域:天上與人間的交界
  • 第一檔期
根據經典,阿彌陀佛的淨土,即西方極樂世界中遍生寶樹,其枝幹、花果生長對稱,由金、銀、琉璃等七種寶石組成,或罩幔網、瓔珞,榮色光曜,清風吹拂時發出妙音,聞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法。其與珍禽的鳴叫、伎樂天的演奏,共同營造出祥和的樂園氛圍。
 
乾隆皇帝崇信阿彌陀佛淨土,於宮中廣闢西方極樂世界安養道場,是為供養。乾隆皇帝並要求當朝(1736-1795)的宮廷畫家沈源,參考內府所藏唐末五代貫休的〈極樂圖〉繪製〈極樂世界圖〉,整體描畫細膩,敷色柔美。
丁觀鵬 極樂世界圖
  • Ⅰ. 聖域:天上與人間的交界
  • 第二檔期
    樹是佛教淨土中重要的環境表徵之一。根據經典,阿彌陀佛(一稱無量壽佛)的淨土遍生寶樹。寶樹的枝葉、花果生長對稱,由金、銀、琉璃等七種寶石組成,清風吹拂時會發出妙音,聞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法。
 
    清代乾隆皇帝(1736-1795在位)崇信阿彌陀佛,此件描繪其淨土的宏幅巨製,是由當朝重要宮廷畫家丁觀鵬奉敕繪作。畫面中軸對稱,寶樹、祥雲環繞,七寶池中蓮花盛開,上有化生人物,前有菩薩來迎。視線往上,可見菩薩、諸天、羅漢聽法,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端坐兩側,主尊阿彌陀佛頂上化現十道佛光,成為畫幅上半的焦點。依據落款同年檔案記載,這件作品極可能是發樣蘇州,織造緙絲時所使用的稿本。
緙絲極樂世界圖
  • Ⅰ. 聖域:天上與人間的交界
  • 第二檔期
   此作以丁觀鵬的極樂世界圖為稿本,緙絲織成,巧奪天工。緙絲,是一種以「通經回緯」技法,使圖案色彩正反兩面相同的平紋織物。緯線是圖像的色彩來源,換色便要換梭,要織造這種高度近三公尺的巨作,需耗費數年。除考驗織工的能力,為因應如畫般的漸層色彩,必須染製無數色線,亦非易事。詩塘上織有乾隆御筆滿、蒙、藏、漢四體字題贊,與畫稿類同。因題記年代為壬寅年,即乾隆四十七年(1782),可知本作織造不早於此。今日仍可見以相同稿本製作的緙絲、刺繡與重錦等傳世作品。
尤通 雕犀角人物乘槎
  • Ⅰ. 聖域:天上與人間的交界
中空樹幹造形的槎,象徵通往神仙之境的工具,槎下往往波濤滾滾,乘之者或為仙人,或為張騫。史書記載漢武帝命張騫尋找黃河源頭,與晉人《博物志》記述海邊居民泛槎意外到了天河,遇見牛郎星二事,逐漸被牽合起來。後有張騫乘槎至天河,織女給他支機石(支撐織布機的石頭)一說。從《敦煌變文集》中,可見唐代相關的故事還有張騫奉派尋找盟津河源頭,西王母制止他,表示河從崑崙山腹壁而出,一生也到不了,並給他支機石回去覆命。元明後的藝術家常以此為靈感,發展出許多經典的藝術圖像。
清人
瑤池春宴 萬年不老冊
  • Ⅱ. 長生:亙久的祝願
  • 第一檔期
桃木自古以來便被視為能辟邪、祛鬼的仙木。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神仙故事提及食用仙桃可以延年益壽,更生動地描述西王母下凡,請漢武帝吃仙桃的故事。從神話到文學,王母宴請群仙赴瑤池參加壽宴,共飲瓊漿、品蟠桃是最著名的橋段,往往成為上好的賀壽題材。
 
「瑤池春宴」的主角原為西王母,但畫中接受慶賀的卻是一雍容老者,可見乘鸞使者及各方群仙獻以桃、芝與瓊漿等。從題跋點明「共祝聖壽於無疆」,可知該套集結各種祥瑞之事的圖冊,是為向皇帝獻壽而作。
明 嘉靖
嬌黃綠彩壽字樹碟
  • Ⅱ. 長生:亙久的祝願
明代中晚期嘉靖、萬曆的陶瓷上,出現了一種討喜的紋飾,描繪整棵樹木的枝幹盤曲彎結成「福」、「壽」等吉祥文字。樹種多為具有長生寓意的松樹、桃樹,或是象徵長青的竹子,有時還會搭配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與靈芝。漢字與圖像雙重吉祥組合,傳達了滿滿的祝福之意。
清 十八世紀
蜜蠟松鹿長春山子
  • Ⅱ. 長生:亙久的祝願
松樹與同樣具有長壽或祥瑞特質的仙鹿併列組合,象徵「松鹿長春」,是祝壽的一種代表題材,也是清代流行的裝飾元素。然而,長松、泉水、群鹿、白鶴的組合,亦隱含了一種人間仙境的意涵,也許可說是古人心中的某種理想鄉。像這樣的松鹿長春山子,具有把玩功能,可以在手裡慢慢轉動,以不同角度欣賞,是一個可遊可賞的掌上立體山水,彷彿在室內微縮了一個幽境,兼顧了世俗的長壽祈願,以及文人的雅興。
武都太守李翕碑(西狹頌)碑側黃龍白鹿拓片購拓片
  • Ⅲ. 徵兆:天賜的權力
  • 第一檔期
本幅拓片為摩崖石刻〈李翕碑〉旁的附圖,刻於漢靈帝建寧四年(171),描繪當時的武都太守─李翕,治理地方期間出現的五種祥瑞。古人認為罕見的自然現象,是上天傳遞的訊息。如榜題為「木連理」的兩棵樹,樹根各自獨立但枝幹卻連在一起;「甘露降」則是樹木會滴下甘露,接之飲之可以延年益壽。人們相信這些吉祥徵兆,對應世局的發展,是上天肯定統治者的德政。
弘旿 萬年瑞松圖
  • Ⅲ. 徵兆:天賜的權力
  • 第一檔期
 
乾隆皇帝的堂弟弘旿(1743-1811)描繪了曾祖父順治皇帝陵前的一棵瑞松。松樹枝幹粗壯勁挺,蔥鬱垂陰,龐大的樹冠需以朱欄承護。樹下四周遍布靈芝與花草,整體呈現既安穩又吉祥的氛圍。全卷筆法秀麗,設色妍美。
 
此卷繪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正為第二次金川戰役勝利時,意在頌讚國家興隆。他於題跋陳述,瑞松為蒼天保佑的象徵,顯示國運將昌盛綿延。
欽差大臣基溥等奏摺錄副,同治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奏
奏報查勘永陵神樹要工告竣並呈保護神樹圖示
  • Ⅲ. 徵兆:天賜的權力
  • 第一檔期
清太祖努爾哈齊祖輩數代的陵墓─永陵(位於今遼寧省撫順市),被視為大清龍興啟運之地。位於啟運殿後方、興祖墳丘前有一棵大榆樹,乾隆皇帝封為護國神樹,卻在同治二年一場風雨中傾倒、壓壞殿宇。因涉及風水,立刻成為國安事件,消息快馬加鞭傳遞進京,皇太后與皇帝甚為關切,包含欽差大臣、盛京將軍在內的大小官員及專業技師,皆緊急動員救治神樹。從事發到神樹扶正、新生嫩芽,整段過程與現場狀況的圖繪,皆詳實記錄在往返的奏摺檔案之中。
收入允祿等奉敕撰《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六卷第六冊,清乾隆間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堂子圖
  • Ⅲ. 徵兆:天賜的權力
  • 第一檔期
根據滿族神話,先祖曾躲於停滿烏鴉、鵲鳥的樹下,因而躲過追兵。祭祀象徵神樹的神杆及其上棲息的神鳥成為習俗,祈求保佑親族與家國安康綿延。清代宮廷於每年春秋兩季舉行立杆大祭。根據乾隆皇帝下令編纂的《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各宮殿的堂子皆立神杆祝禱,祭儀所用的神杆,是至潔淨的山林砍取一株松樹,枝葉僅保留九節,餘皆削去所製成。
王幼學 瑞樹圖
  • Ⅲ. 徵兆:天賜的權力
  • 第二檔期
先民認為上天藉自然現象,傳達與人事相應的啟示,特定樹木扶疏與否,成了政治上的吉祥徵兆,又與當朝國運密切相關。

長白山為滿族聖山,清朝視之為發祥重地,乾隆十五年(1750)宮廷調查團前往勘查生長其中的巨木。根據考察紀錄與採集回來的相關標本,乾隆皇帝不僅作了〈瑞樹歌〉詠嘆,更命調查人員之一的畫家王幼學(活動於十八世紀)繪製此幅巨作,並由汪由敦(1692- 1758)題寫〈瑞樹歌〉於詩塘。這棵巨樹有著十二根主要的主枝,上面共生八種不同的枝葉,樹周沒有平凡的草木,同時散發著金光,世所罕見,乾隆皇帝強調這些皆是紀實而非虛詞,相信這棵樹的存在,是天的啟示,是護祐大清國祚的象徵。
清 康熙
松花石歲寒三友圖硯
  • Ⅳ. 喻物:人生的姿態
 
「百花皆謝,惟有松、竹、梅」,松樹終年長青不凋、梅花獨自於隆冬綻放,與同樣常綠的竹子,合稱「歲寒三友」。象徵「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的堅毅理想人格,深受文人所喜愛。以此畫題入畫可回溯至南宋,明清時並廣泛應用於各類器皿、文房。如康熙時期的〈松花石歲寒三友圖硯〉蓋面裝飾,匠師將紫綠相間的石質,巧妙運用於設色,讓畫面中的松竹梅枝彷彿挺立於夜中,透出一股冰冷、乾淨的氛圍,還帶點幽香的氣息,同時展現它們強韌的生命力。
清 乾隆
緙繡九陽啟泰(原名清緙繡九羊啟泰)
  • Ⅳ. 喻物:人生的姿態
  • 第一檔期
春,是一年的開始。花樹,總是率先向我們傳遞春天將臨的消息。有「歲寒三友」之稱的松、竹、梅,搭上新春之際綻放的山茶,皆為吉祥的迎春植物代表。此軸是清代宮廷依歲時而懸掛的作品,以緙絲為底,配合各式刺繡、描繪擦染,繽紛絢麗。
 
三位身著華服的太子,以及姿態各異的九隻山羊,於河岸上嬉遊,四周環繞祥雲、巨松、老梅、山茶、以及岩間的竹欉。太子們手持梅枝,上頭懸有籠中喜鵲,諧音「喜上眉梢」。而太子、九羊,同樣諧音借義─「泰」及「陽」,象徵代表正月的泰卦,陰漸消,陽漸長,傳達「三陽開泰」萬象更新之意,也隱含「九九消寒」春回大地的祈願。
錢穀 洗桐圖
  • Ⅳ. 喻物:人生的姿態
  • 第一檔期
錢穀(1508-1578),字叔寶,江蘇吳縣人。曾遊於文徵明門下,筆意脫俗,畫風文雅。
 
本幅設色雅淡,人物線條流麗洗練,庭石以厚重筆墨反覆點染皴擦,挺立的桐樹則清淡疏朗,兩相互為映照。元代著名的文人畫家倪瓚性情孤高,又以潔癖聞名,明人小說記述了他命令僮僕刷洗庭中梧桐的軼事,「洗桐」遂成為代表高士潔身自好的典故。
陳洪綬 著色桃花
  • Ⅳ. 喻物:人生的姿態
  • 第一檔期
陳洪綬(1599-1652),號老蓮,為晚明變形主義的大家。
 
本幅作於天啟二年(1622),為其早年作品。畫中桃花枝以綬帶繫在老幹上,筆法、設色細緻秀潤,生動自然。士人交遊,常以折枝寄友之詩畫,託思念與祝福之情誼。由題識可知畫家送友人赴武陵任官,故畫桃花扇相贈。詩中戲引陶淵明〈桃花源記〉、另藉蘇軾筆下世傳王迥遇仙人周瑤英,共遊芙蓉城之兩種奇遇,調侃友人。
日治時期 大久保百貨店發行
澎湖島通梁榕樹
  • 外一章 記憶中的靈木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臺灣民間相信「樹大有神」,只要是百年以上或樹圍巨大的老樹,往往抱以敬畏之心。若將古樹視為神靈或其寄寓之所,通常會綁上紅綾作為標示,或安置香爐、小廟來祭祀。例如澎湖白沙鄉保安宮前的通樑古榕,據傳為清初自海上漂來的一棵樹苗,經人植於廟前,百多年後在草木不易生長的澎湖蔚然成林,形成包覆廟宇的奇景。今日,廟方在其樹頭綁上紅綾,封為財神樹,並置香爐受祀。
日治時期
阿里山神木(周圍64尺)
  • 外一章 記憶中的靈木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日治時期,日人為取用豐沛的阿里山森林資源,因而興築林業鐵路。著名的阿里山神木,為當時調查阿里山森林資源的小笠原技師發現,是一棵樹齡三千年左右的紅檜。日本神道教源於自然崇拜,崇祀巨木、巨石甚至山林;神木常是該地最高大的巨木,被視為神靈附體或居住之所,樹幹上往往繫著標示神域的「注連繩」。
 
隨著大正九年(1920年)起,阿里山鐵路開放載運旅客,鐵道觀光蔚為風行,震懾人心的神木成為必訪景點。當時印製的風景明信片,常取景阿里山神木,以及停下載客的蒸氣火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