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在生態系統至關重要,枯榮繁衍之間,提供各種生物食衣住行之需,調節了整個自然界的平衡。不論古今,樹木與我們的生活乃至生命息息相關,因此發展出各式獨特的人文創作。人們賦詩作歌,描寫其形;或敬畏它參天的形象,或渴望它長壽的特質,或傷感它榮枯的變化。紀錄下的各種傳說軼事,逐漸形成具有時代性的藝術母題,有些被賦予祥瑞色彩,有些則成為受崇敬的宗教,具備禮儀、政治等功能,更多的是寓物寄情,傳達各種人生的狀態,祈願生命如樹般綿長,性格如樹般堅毅。
本特展依主題規劃為五個單元,透過「聖域:天上與人間的交界」、「長生:亙久的祝願」、「徵兆:天賜的權力」、「喻物:人生的姿態」,說明「樹」作為古代中國及亞洲地區藝術表現的重要題材,從天界與宗教、國家政治,再到個人生活,由大至小依序呈現根植於文物背後的故事及歷史片段。最後,外一章「記憶中的靈木」則從貼近生活的角度切入,展出今日人們記憶中熟悉的靈木,如神木、大樹公,藉此回溯與理解關於「樹」作為古代人文風景與藝術想像的多元面向。
第一章 聖域:天上與人間的交界
「樹」不僅代表土地的生命力,亦標識出地界,或作為地標。遠方的神樹營造了仙境氛圍、暗示樂園所在。先秦兩漢典籍中的桃都、扶桑、建木等神樹,或能驅邪,或為神靈居所,或可溝通天界與人間。神樹的形象廣泛應用於墓室、祠堂,部份隱含昇仙思想,同時庇佑子孫前程顯貴。月中有桂樹等月宮傳說,唐代廣受歡迎,不少銅鏡以此為飾;張騫乘槎通往天河的軼聞,唐時深入文學,後成為元、明、清時的雕刻題材。又,因宗教傳播,佛教聖者於樹下出生、成道的故事及相關圖像,至今仍深植人心;「寶樹種種」的極樂世界圖,則傳承了歷來人們對「極樂淨土」的想像。
第二章 長生:亙久的祝願
桃與松,自古被賦予長生的文化意涵。相傳桃為仙木,能夠制鬼、辟邪。兩漢魏晉時期,神仙思想盛行,典籍中記載桃膠能治病、修仙;仙桃則與西王母所掌有的不死靈藥記載結合,是吃了能長生益壽的仙果。隨時代演變,神話、信仰漸入文學,衍生出如西王母擺設蟠桃宴、東方朔偷桃等精彩的戲曲作品。而松柏等枝葉常綠之樹,不單譬喻不屈於環境、禁得起考驗,也象徵長青、長壽。不論與龜鶴、仙鹿或靈芝等具有祥瑞特質的動植物併列,或將松樹的枝幹描繪彎折如壽字,都是賀壽的代表題材與頌辭,也是明、清流行的畫題與工藝裝飾。
第三章 徵兆:天賜的權力
先民認為上天藉自然現象,傳達與人事相應的啟示,天然的樹木變異現象,遂成了政治上的吉祥徵兆;例如異根連枝的「連理木」,象徵君王有徳,獲得上天肯定。特定樹木扶疏與否,則與當朝國運密切相關。如山東曲阜有檜木,相傳為孔子親手種植,其榮枯除了代表孔氏與儒家的興頹,亦預示國家盛衰;滿族發源的聖山上長有神奇瑞樹,八種樹枝共生一樹,前所未見,被視為是清朝國祚萬年之兆。此外,樹為皇陵規劃重要的一環,風水攸關,必須謹慎養護,確保植栽茂盛。而皇陵墳丘的特定樹木,如永陵的神樹、孝陵前的瑞松,同樣牽動皇朝運勢,無不被細心對待。
第四章 喻物:人生的姿態
日常生活中的樹木,其形色、疏密、曲直和四季變化,扣合了人們的生命經驗與感情,觸發文藝創作的無數篇章。例如南北朝庾信蕩氣迴腸的《枯樹賦》,經過唐書家褚遂良揮毫落紙,成為文學與書藝結合的經典,後人臨習不絕。又如松、梅不畏風雪,象徵君子理想品格,與竹合稱「歲寒三友」,是南宋以來重要的畫題,至明清亦廣泛應用於各類工藝。此外,不少逸事也藉樹木烘托文人的潔身自好,如林處士妻梅子鶴、倪雲林潔病洗桐等軼聞,都化為明清藝術的養份。此外,君臣贈答、折枝寄友、迎春消寒等活動,也常以樹木寄託情誼與期許,並以藝術的形式記錄下來。
外一章 記憶中的靈木
祭祀巨木的習俗,是先民對自然的禮敬。這些形體巨大的自然物,象徵豐沛及強韌的生命力,使人敬畏而崇祀。臺灣各地的「大樹公」,源於人們相信生活周遭的百年大樹能守護村里平安及孩童成長,遂成祭祀對象,進入民間信仰。另一方面,日本神道信仰視巨木為神靈依憑之所,日治時期日人為取得阿里山森林資源,興建鐵路、發展林業,同時籌建神社,並以樹齡久者為「神木」。隨鐵道觀光發展,宏偉的阿里山神木成為重要名勝,風景明信片、旅行合影無不以之為景。即使物換星移,巨木已然倒下,成為記憶中的風景,但新生的力量,仍將巍然屹立於臺灣山林。
策展人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