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當期展覽

特別展覽
印尼蠟染特展
展件清單:下載

蠟染是印度尼西亞傳統織品染製方法,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印尼人迄今仍於出生、婚嫁、喪禮等重要儀式中持續穿著。
 
印尼語的蠟染為峇迪(Batik),有繪畫、描寫之意,以銅壺筆(canting)作為染製工具為印尼獨有的工藝傳統。印尼蠟染發展於17世紀爪哇島中部,此時建立王室禁紋的傳統,透過紋飾規範不同階級的穿著;後期在印尼貿易發達的區域如爪哇北岸,各地商旅匯聚,使蠟染紋飾朝多元融合的方向發展。
 
本次以院藏蠟染精品,規劃三個單元:「繪染世界─認識蠟染」、「宮廷古典─中爪哇蠟染」、「多元紛呈─北岸蠟染」,期待透過蠟染技法與紋飾發展的介紹,一窺印尼多采多姿的歷史與文化。


繪染世界認識蠟染

峇迪(Batik)在印尼與菲律賓語具紋身意涵,由於蠟染紋飾與紋身圖案功能相似,具避禍保身之效,隨著時代變遷,蠟染取代紋身習俗,起源可能與紋身相關。蠟染是以蠟作為防染的染織技法。亞洲其他地區亦使用蠟染,但印尼以銅壺筆作為繪製工具,獨樹一格,創作出宛如繪畫般的細緻紋樣,十九世紀起為大量生產,改以銅模蓋印,也促進蠟染工業的發展。

宮廷古典中爪哇蠟染

印尼蠟染發展以爪哇最盛,以靛藍、褐為主要用色,起源於十七世紀中爪哇馬塔蘭宮廷。中爪哇古典文化歷史悠久,雖曾吸收佛教、印度教文化元素,但當地以伊斯蘭信仰為主流,故紋飾多以植物、幾何圖案為主,並明確規範巴冷紋(Parang)、嘉應紋(Kawung)、蘇門紋(Semen)等紋飾為皇室的專屬紋樣。時至今日,皇室禁紋成為當代的蠟染流行紋樣。

多元紛呈北岸蠟染

爪哇北岸自古即是貿易重鎮,來自印度的珍稀織品多在此交易。故此處早期蠟染多模仿印度繪染布設計,兼採中爪哇圖案佈局。由於此地匯聚印度人、阿拉伯人、華人、歐洲人等族群,為滿足不同喜好,紋飾設計多元發展,如深受華人喜愛的吉祥紋樣,或是印歐社群流行的寫實風格花束紋,各自引領製作風潮。

亞洲織品展暨印尼蠟染特展

展覽資訊
  • 時間 110-10-01~111-01-09
  • 地點 3F S304
  • 費用
20世紀
褐地蔓草花卉紋蠟染肩布
  • 印尼
蠟染是以蠟作為防染的染織技法,先熔蠟成液,後以銅壺筆盛裝蠟液進行繪製,因壺嘴細而長,猶如畫筆,可施作較細緻的圖案。塗蠟的區域可阻止色液進入,未上蠟之區域則染上顏色。本件作品以連續點狀形成鮮活的花葉圖案,織品上的白色小點即是因塗蠟而防止染料浸入而成,若仔細觀察白點內部有微小的裂痕,係因凝固的蠟開裂,染料由縫隙滲入,因而產生裂紋。
20世紀早期
褐地長菱形蠟染裹胸布
  • 印尼 / 中爪哇
中爪哇宮廷服飾,除蠟染也兼採綁染、縫染技法製作。巴冷斜紋以蠟染製作,布幅中央的白底長菱形以綁染製成,有時會以中國絲綢貼飾菱格處,本作品全幅外罩白色薄絹增加層次感。依布幅的窄狹尺寸判斷,應為女性裹胸布,中央飾有菱形的裹胸布,通常為貴族女性、皇家舞者所穿著。
1914年
卡蒂尼家族合照《荷蘭東印度蠟染藝術及其歷史》書籍插圖
  • 荷蘭 烏特列支
  • 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這張照片是卡蒂尼(Raden Ajeng Kartini,1879-1904)的家族合照(右四),她是印尼家喻戶曉的人物,創辦女性學校,鼓勵女性接受教育並學習傳統蠟染工藝。印尼蠟染為西方世界所熟悉也與她有關,1898年海牙舉辦女性勞工博覽會,卡蒂尼為印尼精選一批爪哇蠟染、木雕等傳統工藝參展,同時也為展覽撰寫詳細的荷語蠟染工序介紹,可惜未被刊登。魯佛爾(G. P. Rouffer, 1860-1928)輾轉獲得其手稿,於書中大量參考卡蒂尼的文章,並在書籍的插圖放有2張卡蒂尼照片,1張為家族合照,另1張則為三姊妹共同繪製蠟染的照片,由卡蒂尼的兄長攝影提供給作者。
20世紀早期
淺黃地人物風景蠟染筒裙
  • 印尼 / 北岸
織品中央農人們圍繞著兩隻奇特的動物,一隻為黑底白點,另一隻為藍底白點,皆為紅臉長嘴,牠是馬來地區特有種–馬來貘,在幼兒時期會呈現點紋特徵。
乍看之下此幅作品似乎是描述農村生活,仔細觀察右上方有農夫推著人力車,也有男孩挑著扁擔,但在天際線卻有兩架飛機滑翔而過,20世紀初萊特兄弟完成飛行壯舉,1924荷蘭航空的亞洲首航即是飛往巴達維亞,似乎標誌了時代變遷的重要時刻。火車、蒸汽船、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在北岸敘事蠟染扮演重要角色,象徵現代化生活的到來,同時也藉此展現歐洲殖民國家的科技實力。
20世紀早期
黃地花草蝶鳥紋蠟染筒裙
  • 印尼 / 北岸
歐式蠟染作坊中,最具影響力的經營者是范‧祖倫女士(Eliza Charlotta van Zuylen),她自19世紀後期一直在北加浪工作,並創作出歐洲流行的花束紋,有時會以精緻的絲帶束綁作為裝飾,稱為范‧祖倫花束。花束紋在北岸引起風潮,各地作坊紛紛仿製,為避免蠟染紋飾遭抄襲,也開啟於蠟染簽名的仿偽機制。
20世紀
皮影戲紋蠟染
  • 印尼 / 爪哇
印尼皮影戲劇碼除印度史詩外,也發展爪哇本土文本,其中爪哇土地四祇(Punakawan Empat)最為人熟知,是爪哇信仰不可抹滅的核心。四位主角以其親土親民的形象,就像村莊裡和藹可親的智者,陪伴著爪哇人成長,同時,藉由對爪哇土地四祇的崇拜,也展現爪哇人的敬天愛土精神。布幅由上到下依序可見矮瘦、短鼻、後手拗折的迦楞(Gareng)、高瘦、長鼻的佩特魯(Petruk),以及在奪嫡之戰中因吞山後消化不良而使腹部腫脹的瑟瑪爾(Semar),另外,在「爪哇土地四祇」內還有一位巴貢(Bagong)未出現在蠟染中,他從瑟瑪爾的影子中誕生,因此兩者身形相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