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0/6(五) 14:00-15:00
▹講師:小林仁(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主任學藝員)
▌朝鮮王朝的陶瓷與文人雅趣-以水滴為中心
「朝鮮王朝の陶磁器と文人趣味-水滴を中心として」
▹時間:10/6(五) 15:00-16:00
▹講師:鄭銀珍(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主任學藝員)
▌邂逅異域:清代朝鮮人的臺灣見聞
▹時間:10/9(一) 14:00-15:30
▹講師:劉序楓(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臉書同步直播
▌明清東亞使節交流與文化書寫—以朝鮮王朝為例
▹時間:10/28(六) 14:00-15:30
▹講師: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屏開日月五峰山,案現瀟湘八景圖—從朝鮮國王的宮廷正殿,到兩班士人的書齋一隅
▹簡介:
朝鮮宮廷所在的都城漢陽(今首爾),是朝鮮政治權力中心,景福宮則是朝鮮宮廷核心所在,勤政殿做為朝政議事的重要場所,歷代國王皆於此處統御臣民,而御座恰位於後方《日月五峰圖》屏風的日、月之間,成為朝鮮政治地理同心圓的核心,其意義不言自明。
《瀟湘八景圖》自傳入朝鮮半島後,隨時間推移,各自受到宋元明繪畫的影響,而18世紀之後,朝鮮士人書齋常見的文房用具,亦可見到《瀟湘八景圖》的裝飾運用。本次演講將從景福宮勤政殿出發,一路直到官宦士人的書房,共同探尋那些蘊含故事的有趣事物。
▹時間:11/18(六) 14:00-15:30
▹講師:王明彥(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博士生)
臉書同步直播
▌此後再無《皇華集》:明代中國與朝鮮王朝的文化交流
▹簡介:明清中國與朝鮮王朝往來頻繁,特別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方面交流密切。儘管明朝、清朝時常合稱為「明清」,對於朝鮮而言卻是截然不同的「中國」。深入清朝與朝鮮之間的關係,難以忽略明代的中朝關係史。本次演講試圖從朝鮮將領李遂良(1673-1735)的一幅肖像畫談起,略述朝鮮時代的知識人抱持著怎麼樣的理想容貌,尤其是這個理想與明朝之間的聯繫。
講者試圖揭示,朝鮮與明朝存在高度親和的文化連結,這種連結的成立與斷裂,乃認識清代中朝關係史的重要背景。例如明代中葉以降,明朝改為派遣文臣出使朝鮮。兩國文人的詩文唱和,由朝鮮方面編輯出版,名為《皇華集》。該書具體呈現古代的兩個地域之間,如何超越語言及地理的隔閡,共同分享一樣的文明。《皇華集》是限於明代的出版品,在滿洲人入主中原之後,朝鮮對中國懷抱著截然不同的認同,不再出版《皇華集》。
▹時間:11/25(六)14:00-15:30
▹講師:吳政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訓民正音之後:朝鮮王朝的文化轉向與文藝發展
▹時間:12/3(日) 14:00-15:30
▹講師:林侑毅(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簡介:「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訓民正音解例本》上的這段文字,相信是不少人認識世宗大王與訓民正音的根據。一般認為仁君世宗大王憐憫百姓不通漢字而創制訓民正音,此後底層人民得以紀錄文字、傳播知識,與上層貴族使用的漢字形成對抗,不過你知道嗎?這樣的解釋其實大錯特錯。
透過本次演講,講者將重新評價訓民正音與世宗大王,利用史料客觀說明訓民正音其實是教化工具,用來壓抑女性、教化底層人民,反而是造成今日韓國社會女性地位低落、社會階級分明的原因。即便如此,諺文的創制仍有其文化史上的意義,記錄了站在漢字文化圈下看待韓國時,不易看見或容易誤讀的韓國另一面貌。
臉書同步直播
▌帶回朝鮮半島的蘇東坡主題圖:真相.想象.神像
▹時間:12/16(六)14:00-15:30
▹講師: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
▹簡介:1855年,兩位赴中國出使的朝鮮文臣和兩位“北漂”的清朝書生在北京琉璃廠邂逅。他們經由畫蘇東坡在海南島故事的《東坡笠屐圖》結為好友,為蘇東坡的生日舉行“壽蘇會”,後來朝鮮文臣獲得了《東坡笠屐圖》的副本帶回國。
圍繞在《東坡笠屐圖》的話題,讓人們關心蘇東坡真正的長相;想像和模仿赤壁遊船的風雅。然後,《東坡笠屐圖》怎麽成了神像?聽聽蘇東坡 “迷妹”衣若芬告訴你,蘇東坡點燃的東亞文化交會光亮。
臉書同步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