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視機關」(直視式窺視鏡)是在箱子內側設置繪畫,並從另一側的鏡片窺視欣賞的裝置,其起源是17 世紀末期誕生於歐洲的娛樂用具,可說是電影的前身。在裝設鏡片、如同相機般的箱子,透過鏡片觀賞設於箱中的繪畫。裝置中的繪畫,藉由透過鏡片窺視的行為,使觀賞者產生「錯視」效果,將「圖畫」看成「真實的風景」;並且,只要改變外部光線,就可以將同一張畫轉換為白天或夜景。此種裝置在18 世紀前半之前便傳入中國,以此種裝置觀賞、使用透視法繪製的風景畫也跟著出現,在蘇州尤為盛行。這類裝置在日本被稱為「唐繰」、「機關」,在文獻上出現於17 世紀,多用於觀賞大津繪和六道繪,或是人偶劇。至於用來窺視導入了西洋透視法「浮繪」的「機關」,雖在1750 年代末期的京都便已出現;但應是受到中國製窺視機關的影響,而當中設置的便是採透視法的中國風景畫(應為蘇州版畫)。根據1763 年的文獻,可以確認在江戶曾有以機關讓人觀賞浮繪的表演。雖然本件文物並非戶外表演用的機關,而是在室內觀賞用的縮小版,卻是18 世紀後半江戶製附有浮繪機關唯一現存的例子。上方的箱子中設置了6 張風景版畫,將燈籠和煙火部分切除並貼上薄紙,只要從背後照射光線即成夜景。以側面的拉繩調整,一次將「窺視機關」(直視式窺視鏡)是在箱子內側設置繪畫,並從另一側的鏡片窺視欣賞的裝置,其起源是17 世紀末期誕生於歐洲的娛樂用具,可說是電影的前身。在裝設鏡片、如同相機般的箱子,透過鏡片觀賞設於箱中的繪畫。裝置中的繪畫,藉由透過鏡片窺視的行為,使觀賞者產生「錯視」效果,將「圖畫」看成「真實的風景」;並且,只要改變外部光線,就可以將同一張畫轉換為白天或夜景。此種裝置在18 世紀前半之前便傳入中國,以此種裝置觀賞、使用透視法繪製的風景畫也跟著出現,在蘇州尤為盛行。這類裝置在日本被稱為「唐繰」、「機關」,在文獻上出現於17 世紀,多用於觀賞大津繪和六道繪,或是人偶劇。至於用來窺視導入了西洋透視法「浮繪」的「機關」,雖在1750 年代末期的京都便已出現;但應是受到中國製窺視機關的影響,而當中設置的便是採透視法的中國風景畫(應為蘇州版畫)。根據1763 年的文獻,可以確認在江戶曾有以機關讓人觀賞浮繪的表演。雖然本件文物並非戶外表演用的機關,而是在室內觀賞用的縮小版,卻是18 世紀後半江戶製附有浮繪機關唯一現存的例子。上方的箱子中設置了6 張風景版畫,將燈籠和煙火部分切除並貼上薄紙,只要從背後照射光線即成夜景。以側面的拉繩調整,一次將一張畫降至箱中觀賞。看板為歌川豐春〈阿蘭陀雪見圖〉,箱中的畫片則有新吉原的內外景、忠臣藏第七段、四条河原夕涼、大名宅邸等5 張畫,加上北尾政美〈東都兩國橋夕涼圖〉。從這些畫可推測出此件機關裝置製作於1770 年代。這些「浮繪」,不同於1740年代奧村政信等人的浮繪,未見明顯的透視法,而是以更自然的透視表現描繪京都與江戶名勝。一張畫降至箱中觀賞。看板為歌川豐春〈阿蘭陀雪見圖〉,箱中的畫片則有新吉原的內外景、忠臣藏第七段、四条河原夕涼、大名宅邸等5 張畫,加上北尾政美〈東都兩國橋夕涼圖〉。從這些畫可推測出此件機關裝置製作於1770 年代。這些「浮繪」,不同於1740年代奧村政信等人的浮繪,未見明顯的透視法,而是以更自然的透視表現描繪京都與江戶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