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1368-1644)
明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此為紫禁城南薰殿舊藏《明代帝后半身像》冊中的第一開,〈明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肖像。根據楷體金書標名,可知所繪人物為明代開國君主朱元璋(1328-1398),與其正妻,著名的賢后馬氏(1332-1382)。
乾隆十二年(1747),清高宗發現一批帝后功臣像存放於「茶庫」,下旨檢修裱裝。於乾隆十三年(1748)修復工作完成後,將其中的帝后像改移「南薫殿」貯藏,此開即曾為乾隆皇帝修裱的帝后像之一。
院藏「名為」明太祖肖像的畫作共十二件,其中儀表如常者二,時代與畫中人的活動年代較為接近;其他十件,成畫時代晚近且畫風偏向民間者,都是麻臉戽斗,強調這位平民皇帝天生「異相」的樣貌。根據學界考證,明太祖的異相,起源於永樂帝朱棣(1360-1424,1402-1424在位)為鞏固政權而進行的吹捧和神話,成為流行於民間的主流。而明太祖真正的樣貌,則成為宮中緬懷先皇祭祀用的隱藏正版。
畫家為求寫實,畫幅中的明太祖的每根鬍鬚,均一筆一筆分開畫成,透出掩在後面的衣領與袍紋。臉上微豎的眉頭和深刻的法令紋,也捕捉了在老去外表下,威嚴而略顯暴躁的神態。
對幅是陪他打天下的正妻馬皇后。《明史》對她的記載非常生動,尚未顯貴時,身為賢內助的馬氏,曾為偷燒餅救了差點被餓死的朱元璋,不惜灼傷自己。後來雖為皇后,卻依舊保留了民間婦女照料丈夫飲食起居的習慣,遇見明太祖震怒退朝的場合,「輒隨事微諫」,宮人以「聖慈」譽之。畫家以略為泛黃的膚色,配以兩頰微染胭脂,表現馬皇后出身平民的樸實。眼尾向下的紋路,則令人不禁聯想到家中慈母。另,皇后首飾鑲嵌紅色寶石反射光線的圓潤質感,點翠頭面的藍綠色澤變化,以及龍鳳的輪廓,都能看出盡心描摹滿頭珠寶令人炫目的效果。畫中形象細至鬚髮,以多樣技巧紛呈各種細節,為宮廷畫家恭謹繪製的忠實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