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道光
王得祿列傳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 廷在武英殿正式開設國史館,成為 清朝官方修纂國史的開端。到乾隆三十年(1765)國史館變成常設機構。其中以人物為編 撰對象的列傳,內容包括敘述人臣事蹟,徵集從各種官方檔案或摘抄資料,如:事蹟、事 實、出身、政 績、履歷、戰功、碑銘、課卷、咨文、奏稿、年譜、文集、行述等等,做 為纂修稿本的基礎,完成後併同稿本歸納成包,稱「傳包」。列傳除個人傳記外,亦有依 類成傳,如宗室傳、大臣傳、儒林傳、孝友傳、學行傳、文苑傳、循吏傳、名宦傳、隱逸 傳、忠義傳等, 其中列入忠義傳的人數最多,武職所占比例頗高。 李道生纂輯、倉景恬覆輯的清國史館本《王得祿列傳》,是清國史館纂修王得祿列 傳的稿本,記載清代臺灣出身最高武官王得祿一生事功。乾隆三十五年(1770)出生臺灣 府諸羅縣溝尾(今嘉義縣太保市),參與平定林爽文事件有功,開始嶄露頭角。嘉慶年間 追隨名將李長庚打擊海盜,從千總逐步晉升游擊、守備、副將、總兵,到李長庚殉難後替 補成為從一品提督。嘉慶十四年(1809)八月,因剿除東南沿海流竄的海盜建功,晉封子 爵,並賞戴雙眼花翎。道光元年(1821), 在浙江提督任內,因長期作戰的傷病休致(退 休)。道光十二年(1832),回鄉協助剿平嘉義張丙事件,賞加太子少保銜;繼而在道光 十八年(1838),因為嘉義沈知事件中的輸糧練勇、協力守城表現,晉加太子太保 銜。 道光二十一年(1841)鴉片戰爭時,以七十二歲高齡奉派駐守澎湖,協助防堵;隔年道光 二十二年(1842)病逝澎湖行營,獲道光皇帝追伯爵,晉加太子太師銜,給諡號「果毅」, 並比照清代的提督位階,獲撥銀五百兩治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