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展覽回顧

特別展覽
天孫機杼 ─ 明清緙繡精萃

展覽概述
    緙絲,採通經斷緯方式製成織物;刺繡,以針線於織物等材料上刺出紋樣。緙繡書畫在東亞藝術別具特色,中、日、韓皆有。織品原本多屬實用、裝飾性質,卻在六朝(220~589)出現有畫面構成的實例,更於宋代(960~1279)發展出觀賞為主的緙絲、刺繡書畫。此後歷代織工繡手潛心改益,技法上多所創發。明代賞鑒家對這類作品推崇備至,讚其針線講究、設色精妙、光彩奪目,「佳者較畫更勝」。堪稱晚明生活大師的文震亨(1585~1645)甚且認為,收藏家「不可不蓄一二幅,以備畫中一種」。
    緙繡書畫製作費時耗工,「終歲方成」,彌足珍貴。本院承清宮遺緒,典藏二百餘件,品質精美。本特展聚焦明清,兼納人物、道釋、花鳥各類別;期間恰逢院慶及新春,依合時序,以三單元展現緙繡書畫多樣面貌。除介紹顧繡、粵繡等中國晚期重要刺繡流派及宮廷緙絲作坊作品,並首度展出新增典藏,呈現明初刺繡風貌。
    緙絲、刺繡原屬不同工藝,及至明清,不但已各自發展出純熟技藝可堪摹擬、融合或超越書畫,甚至有緙、繡、畫三種媒材之技法熔於一爐者。本展遴選院藏精萃,以見當時緙工繡手跨域思考、化尋常題材為其他材質難以企及效果的獨到匠心。從文化史層面來看,這些作品也體現了明清時期中國與西藏、朝鮮等亞洲其他地區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單元說明
單元一:壽誕稱觴
   誕辰是人生大喜,八仙慶壽、東方朔偷桃,乃至大筆揮就的壽字向來是典型祝壽題材,本單元的刺繡、緙絲作品選用這些人盡皆知的俗套,卻在製作上自出心裁,成就別緻生日賀禮。
    本次展出兩組八仙作品,一刺繡、一緙絲,可對照各自工藝獨到之處。形制上,《緙絲八仙拱壽》裏眾仙雲集一處,《顧繡八仙慶壽掛屏》則是每仙各占一屏,系列合觀氣勢恢宏。《缂絲沈周蟠桃仙》和《緙絲仙桃圖》上一眾文人題詠唱和,生動道出緙織工藝絕妙之處。
    比起八仙、東方朔典故,壽字本是更直觀的表現,乾隆朝(1735~1796)《緙絲大壽字軸》,朱紅壽字每一筆畫當中緙就玉蘭、牡丹、綉球等諸般花卉,出人意表又耐人尋味。此時緙織技術極為成熟,不但足以承做這般鴻幅巨製,緙絲添染加繪也融合無礙。


單元二:歲朝博古
    明代賞鑑文化興盛,不僅畫作中常描繪文人賞古、玩古情景,各式古物和文人案頭清玩也是繪畫及工藝刻畫的對象。《刺繡博古圖屏》系列,每一幅以絲線巧妙模擬各色物品和花卉,從仿古銅器、玉杯瓷瓶、書畫卷軸到雲石几案,不一而足,樣樣精緻清雅,值得細賞。除了強調文人意趣之外,博古題材也和歲朝清供結合而發展為另一類別,常見青銅器、瓷器插上水仙、蠟梅之類冬盡春來時節花卉,並搭配爆竹、如意,點出新歲伊始的年節氣息。
    而在朝鮮,博古題材又演繹出另一番風貌。除了有近似歲朝圖的「器皿折枝圖」,還有「冊架圖」一類,自十八世紀下半葉起蓬勃發展,從皇室到民間蔚為風氣。有些運用trompe l’oeil技法營造幻覺,視覺表現上與本次展出的中國刺繡對比鮮明。

單元三:天機造化
    本院新入藏一批藏傳佛教及道教刺繡,涵蓋多聞天王、文殊菩薩、道教列仙等,色彩明豔,精采絕倫。緙絲、刺繡發展過程中,已知最早有畫面構成的實例本就是出於宗教需要而製作,之後才出現更接近一般書畫的作品。這批展件承繼了早期傳統,惟技法更加繁複,可窺見織繡書畫早期樣貌。
    《繡佛齋羅漢冊》雖同為宗教題材,卻判然有別,配色淡雅,造型甜美,流露濃厚的通俗化文人趣味。羅漢主題當時頗受歡迎,該冊針法多半不甚複雜,只在重點細節加以變化,或許是為便於較快速製作以配合廣大市場需求。這套冊頁與單元一的八仙慶壽掛屏兩相對照,雖同屬顧繡系統,但前者是小巧簡編,後者是考究鴻製,可看出明清時期因高度商業化,作坊發展出客製化的生產策略。

展覽資訊
  • 時間 106-09-19~107-03-18
  • 地點 3F S304
  • 費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