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設展覽
人氣國寶展
展件清單:
下載
時不我予、事不由心的煩憂,還有身而為人必然遭遇的生、老、病、死,種種肉體和精神的痛苦,如何面對與超脫,甚而臻至不朽,又或者歸於安樂自適,自古以來一直是人們反覆思量的重要命題,因此形成了深邃的生命哲學與宗教觀,並透過文字與藝術創作抒發感懷、傳遞智慧。
此次展出明末清初兩位重要畫僧─八大山人(1626-1705)、石濤(1642-1707)的作品,他們皆貴為王孫,卻因造化弄人,經歷世局翻天覆地的變化,轉而寄情於宗教,先入空門而後由僧入道,並忘情於藝事。他們的書藝與畫境,深受禪宗與道家哲思的薰染,展現對於自然、宇宙至理的體悟。
春秋戰國時期萌發的老莊哲學,認為「道」取法自然,採取無為、順應自然的態度,甚而對生死豁然達觀,然而除了個人情志的超脫,隨著道家思想發展到漢代,時人將道家文本結合陰陽五行學說與盛行已久的神仙思想,創立了道教,一方面追求個人長生不死,蛻化為逍遙物外的神仙,另一方面則形塑了一個蔚然可觀的神仙體系,描述超脫現世的奇異仙境。轉至明清,已然融入民間生活的道教文化發展出許多神仙與吉祥母題,將冀求長生與現世安樂的心念化為實體,願觀者在悅目之餘,也能忘憂與得樂。
|書畫|
八大山人(1626-1705)與石濤(1642-1707)俱是明朝王孫貴冑,國變後避世於佛門,在歷經鼎革之際天崩地解的動盪後,悒鬱不忿之意,寄情於山水之巔,終爾禪悟宇宙人生至理,忘情於詩書畫藝之中。
明清之際,佛道相參,二人亦受到佛教禪宗與道家思想的影響,主張「無法而法,乃為至法」,表達藝術創作求新求變的理念,終以獨特畫風,衝破摹古的樊籬,被奉為中國藝術史「表現主義」的先驅,予以後世深遠的影響。
|器物|
面對當下生活的艱難苦痛、悲傷憤懣與逆境乖舛,道家的順應無為與崇尚自然,促成脫離現世,羽化登仙的思想。表現在藝術上則有縹緲仙境、天界仙人的描繪;轉化為道教的修鍊之途,則是以八卦作為術數、術法的代表性象徵符號;而明清道教民間化的具體呈現就是對於福、祿及長生的訴求,不但轉化為鶴、鹿等吉祥瑞雲,還出現在節慶舞台上的八仙戲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