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展覽回顧

常設展覽
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
展件清單:下載

本展透過院藏歷代書畫,系統性地介紹繪畫與書法的發展脈絡。但古典書畫多屬紙、絹類材質,相對脆弱,因此具體展件均以展出三個月為原則,屆期將更換展件。


繪畫

  本院所藏歷代繪畫,形式上有立軸、長卷、冊頁、扇面等之不同;依其內容主題,則可概分為人物、花鳥、山水三類。
  中唐(八世紀)以前,人物畫盛行,以東晉顧愷之、唐代吳道子為代表,到了五代,山水畫與花鳥畫取代原本人物畫的中心地位,花鳥畫奉西蜀黃筌「鈎勒」、南唐徐熙「沒骨」技法為圭臬,山水畫則有華北的荊浩、關仝與華南的董源、巨然等名家。
  宋代(960-1279)范寬、郭熙、李唐等人的巨碑式構圖,將山水畫推向高峰,尤其南宋畫院在宮廷倡導下盛況空前,花鳥畫精緻古典,人物畫則細密恢弘並陳,山水畫則強調觀察自然與詩意入畫,以留白與對角線構圖,來凸顯意境與象徵性。
  元代(1279-1368)趙孟頫的「書法入畫」,承接蘇軾、米芾等文人「心畫」寄情、不求「形似」的藝術理念,將文人畫帶往新方向,「元末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等繼而創造更豐富的風格,成為文人畫的典範。
  明代(1368-1644)畫派因地域發展而有不同,如蘇州「吳派」的優雅細膩,閩浙「浙派」的粗放水墨,各具特色。明末「松江派」董其昌,以其豐富的藝術見解,建立將風格對立體系化的藝術史觀,影響後世至深。其後,王時敏、王鑑、王翬和王原祁等「清初四王」繼而發揚,形成「正統派」。
  清代(1644-1911)「正統派」奉職於宮廷,也包容歐洲傳教士帶來的西洋畫法,立體與透視成為再造傳統的新工具。宮廷之外,活躍在揚州的一批標榜「怪奇」的畫家,筆墨造型皆非正統,成為後世追求變革的先聲。


書法

  書法以其別具一格的漢文字結構、形體、線條與筆畫運行,組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並衍生出古文、篆、隸、草、行、楷等不同書體風範。
  秦漢時代(221BCE-220)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期,從獸骨龜甲上刀刻的甲骨文、鐘鼎食器上鑄造鐫刻的銘文、以及自由多變的大篆石鼓文等,統一成結構標準的小篆,而為了書寫上的快捷,筆畫平正的隸書,逐漸取代小篆,成為漢代通行的書體。
  草書、行書、楷書等書體,都由隸書持續演變形成。魏晉南北朝(220-589)時,書體參雜與發展中的書風時而可見。草書,書寫最為便捷,漢初竹簡即可見其雛形;楷書,為隸書逐漸演變的正規字體,形體方正,易於辨識;行書,則介於兩者間,比楷書流暢,較草書易於辨認,實用性最強,極盛於晉。王羲之是行書成熟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隋唐兩代(581-907)書體承繼魏碑的峻整風格,政治統一則使南北各地書風融會,筆法更臻完備,楷書遂成通行書體,顏真卿為集大成者。顏真卿之行書體,納入張旭、懷素的筆法及草書精神,兼容魏晉隋唐風流氣骨,與王羲之比肩。
  宋代(960-1279)以後,書法家繼承傳統之餘,又積極探索表現個人情性。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蘇黃米蔡」四大家,也多以行書體取勝。
  元代(1279-1368)提倡復古,延續晉唐傳統,趙孟頫楷書尤為精絕,與唐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歐顏柳趙」。
  明代(1368-1644)書法面貌紛雜,行草書特別活潑自由,如「吳中三大家」祝允明、文徵明、王寵,「南董北王」董其昌、王鐸,都是凸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與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
  清代(1644-1911)以降,書法受到考據學的影響,為隸篆兩體開創新局,更利用篆、隸書法的線條趣味來寫楷書或行書,開啟「碑學」大門,引領新的書法風尚。
展覽資訊
  • 時間 常設展覽
  • 地點 2F S203
  • 費用
宋 張即之
上問尊堂太安人尺牘
  張即之(1186-1263),字溫夫,一字樗寮,安徽和縣人。南宋著名書法家,以擘窠大字聞名於世,此為其日常書信作品
此幀尺牘使用花箋,書寫精謹,筆墨酣暢勁健。由於是向長輩請安送禮,特地選用繁茂豐碩的荔枝題材,除了四季常青之長壽象徵外,也有多子孫與吉利等寓意。箋紙圖案刻畫細微,保留精細寫實的畫風。在藝術面與物質性皆為十分難得的作品。
 
釋文
即之上問尊堂太安人。壽履康寧。親眷內外。均介殊祉。小兒率婦孫以下列拜。長倩婦有微贄。不敢以寒陋廢禮。一笑領略。幸甚。色線。翠小榧。各小掩。併附還介。輕瀆知媿。老不能為役。不敢請委目。即之上問。
明 文徵明
草書七言詩
  文徵明(1470-1559),名壁,字徵明,以字行,號停雲生,衡山居士,江蘇長洲人。文氏詩文書畫俱佳,是明代中葉蘇州畫壇領袖,亦為明四大家之一。詩題〈龍門攬勝〉,約作於1530年,描寫暮春三月雨後,至蘇州城郊太平寺遊覽所感。
本幅為文氏大字行草,是本色書,用筆勁健流暢,氣勢通貫全幅。由於書寫於綾布上,整體帶有光澤感。
 
釋文
三月韶華過雨濃。煖蒸花氣日溶溶。菜畦麥隴青黃接。雲岫烟巒紫翠重。一片垂楊春水渡。兩崖啼鳥夕陽松。晚風吹酒籃輿倦。忽聽天平寺裡鐘。徵明。
明 董其昌
倣顏真卿書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江蘇華亭人。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諡文敏。天才雋逸,善書畫,富收藏,精鑑賞。行楷之妙,稱絕一代。
  本幅抄錄唐人蕭嵩詩作,讚頌張說(667-730)及唐代集賢院文風。此軸楷書用筆渾厚,結字靈動,講究用筆變化以及疏朗行氣,堪稱是董其昌在顏體中追求虛和取韻的自我面貌。
清 楊沂孫
篆書八言聯
  楊沂孫(1812-1881),字子輿,號泳春,晚號濠叟,江蘇常熟人。以篆書著稱。聯文:「上善若水,上德若谷。持酒以禮,持才以愚。」集自《老子》與〈管輅別傳〉。
  本幅為黃莉容、黃文如女士捐贈。以泥金書寫於磁青色絹本上,尺幅高大,是少見大字篆書。結字布白勻整,線條圓潤,整體敦厚含蓄。此作書於同治11年(1872),時61歲。
傳五代南唐 巨然
秋山圖
  本幅山石全用披麻皴,圓筆中鋒,層層皴染,墨色淋漓,畫樹亦然。細小處,仍具酣暢之勢。此幅並無名款,詩塘董其昌(1555-1636)題識定為巨然作品,然與現藏本院之元代吳鎮〈清江春曉〉並列比對,兩幅之筆墨構圖,山石林木造型,皆有近似之處,似出於同一機杼之作。
  巨然(活動於10世紀後期),南京人,開元寺和尚。擅畫山水,畫法學自董源。
傳五代南唐 周文矩
仙姬文會圖
  本幅描繪華麗宮闕,林木奇石穿插掩映,敷色妍雅,鋪陳出仙境般瑰麗場景。女仙群集,並融入琴棋書畫、投壺、蒔花等文會活動。落款「治平三年丙午(1066)周文矩畫」,年號與畫家活動時間並不相符,應為明代晚期蘇州作坊的仿古作品。
  周文矩(約917-975),南京人。南唐後主李煜(961-976在位)時任翰林待詔,善畫人物,尤善仕女。
元 馬琬
喬岫幽居
  馬琬(活動於1342-1366),字文璧,浙江海鹽人,後客居松江。工書善詩,擅畫山水,師事楊維禎(1296-1370),活躍於元末江南文化圈。
  本幅畫萬山積雪,多平崗斷壁。山石分面多圭角,故有層巖峻峭、明潔晶瑩之感。用筆遒勁,線條圓渾;淡墨渲染,層次分明。根據款題,此作為元代至正九年(1349)馬氏為竹西聘君楊謙(1283-?)所畫。
清 禹之鼎
擬趙千里山水
  禹之鼎(約1647-1716),字上吉,號慎齋,江蘇揚州人。康熙年間(1661-1722)宮廷畫家,擅畫故實人物,寫真多白描,為當代第一,山水畫亦佳。
  本幅重設色,山丘以青綠敷染,泥金勾勒輪廓,宛如人間仙境,是典型的青綠山水。白雲湧繞,亭臺錯落,高士談道。小徑花鹿,松竹花木,生意盎然。趙伯駒為宋代青綠山水畫名家,後世畫家多倣效之。
清 丁觀鵬
摹仇英西園雅集圖
  丁觀鵬(活動於18世紀),雍正四年(1726)入宮,擅人物、道釋畫,乾隆朝(1735-1796)獲「一等畫畫人」頭銜。乾隆朝大量摹古畫作,多出自丁觀鵬之手,此為其一。所臨摹之〈仇英西園雅集圖〉為本院藏品,原為白描作品,丁氏雖沿襲原畫構圖、景物布置,然將人物、景物敷染清淡色彩,並降低明暗烘染立體效果的表現,予人古樸清雅的印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