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展覽回顧

特別展覽
謎樣景泰藍


景泰藍是指在金屬胎上以金屬絲勾勒圖樣,再反覆填燒琺瑯釉,打磨而成的作品。此項工藝又稱掐絲琺瑯,於元代(1271-1368)自拜占庭經伊斯蘭地區,傳入中國。十七世紀的鑑賞家宣稱,明代宗景泰時期(1450-1457)燒造的掐絲琺瑯最值得收藏,此種工藝因而得到「景泰藍」的俗稱。然而,景泰年間製作的掐絲琺瑯已近乎失傳。後世匠人為肆應古董市場龐大需求,便鑄造各式帶景泰偽款的作品,導致往後鑑定的困難。
 
乾隆皇帝(1735-1796在位)雅好古文物,亦曾試圖蒐羅明景泰年間製作的掐絲琺瑯。不過,比起追索遙不可及的景泰器,他更熱衷研發創造,命令宮廷匠師依他的喜好,製作掐絲琺瑯。乾隆時期因而發展出各種前所未見的新款式,締造了掐絲琺瑯面貌最豐富多元的全盛局面。


單元一、景泰神話:傳說中的琺瑯精品

「景泰」為明代宗(1449-1457在位)的年號,前後僅持續七載。景泰七年(1456),鑑賞家王佐(活動於十五世紀前半)稱內府製作的掐絲琺瑯器細潤可愛,十七世紀的古董商人因而將之與宣德爐、成化瓷、永樂漆器並列,視作奇珍異寶。這種說法,引發匠人作偽之風,從而產生許多景泰偽款掐絲琺瑯器。所幸,在後世相續不斷的學術研究基礎上,今人已能揭開景泰琺瑯的神秘面紗。

群組一:發現神話:製作年代與底款
同時代燒造的掐絲琺瑯器,往往使用當時流行的母題裝飾;琺瑯釉色與掐絲手法,也因技術發展程度相仿,或使用的原料雷同,而呈現類似的細節。觀者掌握辨識秘訣,不難發現,「景泰款」掐絲琺瑯器其實面貌紛呈,分別製作於不同時代。

群組二:神話溯源:古董商的想像
十七世紀,古董市場交易活絡,各種高懸「景泰」名號的掐絲琺瑯器宛若雨後春筍般出現。這批景泰款掐絲琺瑯器雖非「真品」,卻忠實反映了晚明仿古風潮中,人們對於充滿神秘感之「景泰琺瑯」滿懷各式想像。

群組三:收藏神話:鑑賞家乾隆皇帝
賞玩宮廷內收藏的文物,是喜愛附庸風雅的乾隆皇帝日常怡情的精神寄託。他經常命令內務府的工匠為文物配置木座、木蓋,並刻下品評的等第,或者仿造古董,製作掐絲琺瑯器。


單元二、乾隆新樣:宮廷的掐絲琺瑯文創

傳世掐絲琺瑯器,以乾隆時期產造者為大宗。這不僅歸功於帝國富強的歷史背景,更重要的是,乾隆皇帝非常自信,造辦處所製色彩斑斕、鍍金效果卓越的掐絲琺瑯器,能媲美早期作品。乾隆年間製作的掐絲琺瑯器,甚至取代景泰款器,成為多寶格、百什件以及端凝殿左右屋收藏的精品。乾隆皇帝在有生之年,雖未能解決景泰琺瑯之謎,卻另外提出一番見解,重新塑造了景泰藍的風格樣貌。

多寶格、百什件以及端凝殿左右屋的收藏
清宮「多寶格」的概念,源自明代文人賞玩古物的傳統。以充滿房室空間為展示單位者,稱「閣」或「格」;櫃、箱或匣製成的藏寶盒,則喚「百什件」。乾隆皇帝常以換擺格、匣內的古玩為樂。此外,他也精選掐絲琺瑯器,收納於乾清宮端凝殿左右屋。
 
乾隆皇帝雖未留下文字,說明其掐絲琺瑯器鑑藏觀,然選物收存的情況,卻透露他的喜好與標準。第二單元的三個群組,即經由排比分析多寶格、百什件與端凝殿左右屋楠木匣中庋藏的掐絲琺瑯器而來。

群組一:華麗的彩色青銅
在乾隆皇帝的指導下,宮廷作坊有意識地參照青銅圖譜,進行「仿古」,打造既華麗,又具典雅意象的掐絲琺瑯器。這些作品顯示,乾隆皇帝格外喜愛選擇動物造形的古青銅器,以及色彩誇張的獸面紋,進行仿製。

群組二:時尚的宮廷生活
以掐絲琺瑯替代各種容易損壞的媒材,產造宮廷陳設與宗教用器,並在其上裝飾整齊劃一的紋樣,是乾隆時期特有的現象。遍及宮廷生活每個角落的掐絲琺瑯器,造就了別開生面的新生活時尚。
 
群組三:洋風的滿蒙筵宴
將描繪西洋風景或人物的畫琺瑯,與掐絲琺瑯結合,燒製成宴飲時所用的杯、盤、盞、壺等,為乾隆時期首創。這些兼具東、西風格的器物,可以說是在傳統漢民族、歐洲傳教士,與滿蒙遊牧民族的文化交互作用下,形成的集大成之作。
展覽資訊
  • 時間 111-04-01~113-05-19
  • 地點 2F S201
  • 費用
十四世紀
掐絲琺瑯觚形瓶(景泰款)
此器仿自青銅器觚,底鑄「大明景泰年製」長方框陽文楷款。掐絲琺瑯器之「景泰款」,常屬後加,不足為信。這件作品的琺瑯釉色及器形,與一件法國裝飾藝術博物館的收藏雷同,該器據信為元或明早期製。早期掐絲琺瑯常因宗教奉獻,故而仿青銅器形,晚明工匠更喜好以狀似青銅器觚之掐絲琺瑯器作為花瓶。據此,此件作品或為元、明祭禮「爐、瓶、燭台」五供中的「觚形瓶」。
十五世紀
掐絲琺瑯番蓮紋洗(景泰款)
宣德時期(1426-1435)前後,掐絲琺瑯流行花體圓潤、雙勾轉枝之連續纏枝番蓮紋的裝飾。這個時期的琺瑯釉,除了墨綠色是透明釉以外,大多是不透明釉。此件作品琺瑯釉表面較多磨損與剝落,色澤略顯暗沉,然其風格樣貌,符合十五世紀上半葉之特徵。圈足與口緣處獸爪、瑞獸等配件,以及器內陰刻「大明景泰年製」,當為十七世紀後加。
十五世紀
掐絲琺瑯番蓮紋盒(景泰款)
這件〈掐絲琺瑯番蓮紋盒〉是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中最可能真正製作於景泰年間的掐絲琺瑯器。在中國,蓮一直是佛教習用的裝飾圖樣,此盒以「蓮花」或「纏枝番蓮」作為器形與紋樣的設計概念,且盒內原本盛裝一串木質數珠,可見與佛教的關聯性。
十七世紀改裝
掐絲琺瑯番蓮紋壺尊(景泰款)
「壺尊」乃康熙時期(1662-1722)為求「景泰琺瑯」而改組舊器製成。此器各層琺瑯釉色調亦不盡相同,便是因為其各部分均產造於不同的時期。器腹內殘留掐絲琺瑯,說明該部位原本可能是碗或洗之類的器皿,後被拼接於此。
十七世紀後半
掐絲琺瑯番蓮紋瓶
器上攀附一隻遠望的瑞獸,器底陰刻與佛教相關的金剛杵紋,深化其為祭器的可能。在十七世紀的畫上,曾經描繪同樣繞飾瑞獸的瓶,說明這類器物曾流行一時。
十四世紀
掐絲琺瑯番蓮紋三足鼎爐
這件作品的色澤體現學界認為元或明早期製品的特質,掐絲或琺瑯釉燒造的品質,均難得一見,堪稱精品,然乾隆皇帝卻在配製的紫檀木座下刻金書楷款「乙」字。不以此器為貴,或因紋飾與青銅無關,又或因無「景泰款」而致。
清 乾隆
掐絲琺瑯動物紋豆
器形與裝飾紋樣的設計靈感,來自《西清古鑑》卷二十九所載之「周百獸豆」。一改《西清古鑑》「周百獸豆」錯落的構圖,以等寬間隔,分層佈排原器的動物紋於器表,使得整體視覺效果,不如「周百獸豆」或其描繪對象〈嵌紅銅狩獵紋豆〉生動,反因比例統一、物象整齊羅列,帶給觀者格式化之感。乃乾隆時期,內府琺瑯作參照圖譜創作的絕佳案例。
清 乾隆
掐絲琺瑯獅尊
獅駝尊狀,獅頭望左,鏨刻五官與尾鬃。「獅尊」的造形,來自晚期圖譜對青銅器的想像。尊以掐絲琺瑯番蓮紋、蕉葉紋裝飾,獅作青金石藍色,後頸一排如意雲頭紋,四足上飾火燄紋,獅身處飾湖藍色掐絲琺瑯翼紋,頸部有「乾隆年製」陰刻楷款。
清 乾隆
掐絲琺瑯鳧尊
器形仿自青銅鳧尊。《宣和博古圖》稱,鳧尊不在《周官》六尊內,非宗廟祭器,「用於宴飲之間」。因鳧通水性,在水中仍從容文雅,似君子為禮飲酒;取此寓意,詩人以鳧歌頌太平,同時也作「宴飲之戒」。此器用掐絲細膩地勾畫鳧的羽翼,藍、綠、黃等色釉,展示柔和沉穩的基調,鳧昂首的姿態,生動寫實。鳧嘴開口,或許曾經實用。
清 乾隆
掐絲琺瑯雙羊尊
這件傳世唯一的〈掐絲琺瑯雙羊尊〉,是乾隆宮廷匠人參考圖譜上所繪晚明仿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造形,加以調整、設計而成。絢爛的色彩出自工匠別具巧思的創意;淵遠流長的歷史來源,體現乾隆皇帝崇尚復古的心態。
 
清 乾隆
掐絲琺瑯番蓮紋奔巴壺
奔巴壺,亦作「賁巴壺」,為藏語「瓶」之意;乃灌頂、沐佛等法會時,盛裝淨水所用。此器外壁飾掐絲琺瑯纏枝番蓮、花卉與蕉葉紋,掐絲線條勻稱流暢,鍍金明亮,琺瑯色彩繁多,底陰刻「乾隆年製」雙方框楷款。
清 乾隆
掐絲琺瑯番蓮紋扁蓋銚
「銚」是一種有柄及出水口的小型炊具。乾隆時期燒造許多掐絲琺瑯銚,此件用色豐富,掐絲絲線勻稱流暢,作工細膩,精美雅緻,故得配匣入端凝殿左右屋收藏。
1753-1754
瓷胎畫琺瑯彩繪西洋人物風景高足杯 一對
兩球形瓷罐構圖相對,球罐上、下,分別嵌銅胎掐絲琺瑯頸、足,帶蓋。其一器底銅胎上,有「HENRY 28」印款;另一則印「FRANCE」。拍賣市場上,曾經出現同類風格的作品,該件作品瓷胎上,有法國文森窯(Vincennes)1753至1754年之標誌,及「P. Roche」款。展出兩件高足杯與同時期文森瓷器的風格,相同之處包括:描寫人物、風景或花卉的細膩筆觸;在景物後側,運用淺淡單色繪深景,營造空間的構圖習慣;華麗的金彩邊飾,可知為同時期產造的作品。清宮西洋風之掐絲琺瑯嵌畫琺瑯,常繪西洋仕女、風景與花鳥,或許便是受同類型作品影響。
清 乾隆
金胎掐絲琺瑯嵌畫琺瑯花鳥杯盤
此組杯、盤,以掐絲琺瑯及畫琺瑯兩種技法製成。杯鍍金雲耳,圈足掐絲纏枝紋,器內施湖藍色透明釉。院藏清宮相同器形的杯盤組,大部分以內填琺瑯嵌畫琺瑯製成,此組杯盤,彌足珍貴。乾隆三十三年(1768),《活計檔》記載內務府琺瑯作燒造金胎「掐絲琺瑯加西洋琺瑯杯、盤、壺」,其成品,應與選展作品相類。
清 乾隆
掐絲嵌畫琺瑯多穆壺
此器原型乃是結合蒙古的東布壺、僧帽壺以及西藏的長筒型木製打茶桶(藏語稱為mdong-mo,譯作董莫或多穆),與藏式茶壺的混合體。由於內部僅是長筒狀的分裝盛茶空間,因此並不具備攪拌打茶的功能。融合了西洋畫琺瑯技法與蒙藏特色造型,是乾隆時期特有的創新設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