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當期展覽

特別展覽
心契仙蹤:故宮文物中的呂洞賓
呂洞賓是著名道教仙人。相傳他是唐末時人,因獲仙人鍾離權(又稱漢鍾離)傳法而得道。

呂洞賓的傳說興起於北宋初,仙蹤陸續現於湖北、湖南、江浙等地,留有諸多詩句,又具有能斬斷煩惱的劍術與心法。金代時王重陽(1113-1170)創全真教,其門人將鍾離權、呂洞賓二仙納入「全真五祖」之中;隨著全真教在元代的興盛,呂洞賓的神話事蹟,特別是各種警世濟世、點化世人的故事,被大加搬演、傳誦。呂洞賓也以持劍的文士為形像。

鍾離權與呂洞賓,還與鐵拐李、張果老、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何仙姑,共同組成所謂的「八仙」。這些仙人各具姿態、個性,或各有其歷史上的原型;這樣的組合在金代即已大致成形,並在元明戲曲中成為廣受歡迎的題材,其中又以「八仙過海」最為著名。再者,因為這些戲曲多在慶壽場合演出,八仙故事常與「西王母蟠桃宴」的題材結合,這不僅影響了繪畫,也使其成為明清器物中常見了吉祥裝飾。

從文士求索的仙風道骨,到世俗企求的長壽歡樂,從本展精選的院藏繪畫與器物,觀眾可見呂洞賓的不同面貌以及八仙的不同表現。
展覽資訊
  • 時間 114-02-04~114-04-27
  • 地點 3F S302
  • 費用
董其昌書呂仙詩卷
  呂洞賓(約9世紀)是著名道教仙人,號純陽子。據說他在晚唐天下大亂時期,獲仙人鍾離權(約2-3世紀)傳法,最後成為「八仙」之一。
    相傳呂洞賓在1068年到湖州東林山拜訪沈東老(約10世紀),醉酒後以石榴皮題詩於壁,並自稱「回山人」。1074年,沈東老的兒子沈偕(約11-12世紀) 將呂洞賓來訪的事告訴蘇軾(1037-1101),蘇軾作詩和之。1090年,蘇軾又為沈偕書寫他唱和呂洞賓的詩並題跋,跋文也成為當年呂洞賓下凡事件最早的紀錄。
    此卷為董其昌(1555-1636)書呂洞賓詩並跋,跋中說呂氏原作在明末仍有拓本流傳,風格近於懷素(約8世紀)。懷素以嗜酒、善草書著稱,呂洞賓也是在醉後題詩,所以董跋又將他們相提並論,暗示「酒」、「草書」、「開悟」之間的關係。
    事實上,董其昌這卷作品的書法風格也受到懷素影響,用筆以中鋒、圓轉為主,線條細勁、挺拔、流暢。與懷素作品不同的地方是,董其昌用筆尖作大字,必須在毛筆提、按幅度很小的狀態下,表現轉、折等筆法的過渡與變化。但他的運筆卻如行雲流水,動作清晰、確實、層次分明,充滿自信與瀟灑,顯見高超的控筆能力。輔以似斜反正的結體、空靈疏朗的章法、白大於黑的墨色,最終給予觀眾一種憑虛御實、飄然若仙的視覺感受。
明 萬曆
青花八仙祝壽圖葫蘆瓶
這件通體以青花裝飾、尺寸碩大的瓷瓶,造形模仿自葫蘆。陶工依照葫蘆的形制,將紋飾分為上、下兩部分。上段為壽星老人及西王母,下段為手持各自寶器的八仙,均勻環繞瓶身。此瓶並未書有年款紀年,但從錦地開光、人物畫風等細節,可知其為萬曆時期之作。
清 乾隆
黃地青花八仙祝壽圖雙耳扁壺
此種呈小口、短頸、扁平壺身的作品,即所謂的扁壺,器形源自伊斯蘭的黃銅金屬器,相當具有異國趣味。全器以青花為飾,描繪著象徵八仙的八寶圖樣,有蒲扇、寶劍、荷花、魚鼓、花籃、玉板、竹笛、葫蘆。紋飾之外,陶工以黃釉填飾,形塑出黃藍輝映的樣貌。器底書有「大清乾隆年製」篆書款。
清 乾隆
粉彩八仙祝壽圖瓶
八仙過海,是中國膾炙人口、眾人耳熟能詳的故事之一。這一件造形如燈籠般的瓷瓶,即以八仙過海、祝壽為題材。八仙騰雲駕霧,在波濤洶湧的海上,各顯神通。畫面之外,上下皆以如意紋、卍字紋裝飾,口沿及圈足處,則以金彩彩繪一周。器底書有「大清乾隆年製」款,可知其為乾隆朝的精彩製品。
清 康熙
青花釉裡紅八仙過海瓶
此件尺寸碩大、長頸高聳的瓷瓶,燒製相當不易。陶工以青花鈷料在瓷胎上,描繪出手持法器的八仙,八仙交錯、均勻布排於瓶身;以銅紅彩料描繪出洶湧的波濤。陶工細膩地,用複數的線條堆疊出波濤,用生動的筆觸勾勒出八仙的神情與樣貌,似乎可以讓人感受到,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本領。
清 十八世紀
剔彩八仙慶壽捧盒
這是一件以雕漆裝飾的捧盒。漆工將漆層髹飾至一定厚度後,進而雕琢出精美的圖案。捧盒似以紅漆製作,但從紋飾的側面可知,共有紅、綠、黃色漆。蓋面以八仙及南極仙翁為題,器身以仙鶴與鹿為材,顯現出濃濃的祝壽意象。透過索利的雕工及紋飾的風格,可知捧盒應為十八世紀之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