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當期展覽

常設展覽
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
展件清單:下載

本展透過院藏歷代書畫,系統性地介紹繪畫與書法的發展脈絡。但古典書畫多屬紙、絹類材質,相對脆弱,因此具體展件均以展出三個月為原則,屆期將更換展件。


繪畫

  本院所藏歷代繪畫,形式上有立軸、長卷、冊頁、扇面等之不同;依其內容主題,則可概分為人物、花鳥、山水三類。
  中唐(八世紀)以前,人物畫盛行,以東晉顧愷之、唐代吳道子為代表,到了五代,山水畫與花鳥畫取代原本人物畫的中心地位,花鳥畫奉西蜀黃筌「鈎勒」、南唐徐熙「沒骨」技法為圭臬,山水畫則有華北的荊浩、關仝與華南的董源、巨然等名家。
  宋代(960-1279)范寬、郭熙、李唐等人的巨碑式構圖,將山水畫推向高峰,尤其南宋畫院在宮廷倡導下盛況空前,花鳥畫精緻古典,人物畫則細密恢弘並陳,山水畫則強調觀察自然與詩意入畫,以留白與對角線構圖,來凸顯意境與象徵性。
  元代(1279-1368)趙孟頫的「書法入畫」,承接蘇軾、米芾等文人「心畫」寄情、不求「形似」的藝術理念,將文人畫帶往新方向,「元末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等繼而創造更豐富的風格,成為文人畫的典範。
  明代(1368-1644)畫派因地域發展而有不同,如蘇州「吳派」的優雅細膩,閩浙「浙派」的粗放水墨,各具特色。明末「松江派」董其昌,以其豐富的藝術見解,建立將風格對立體系化的藝術史觀,影響後世至深。其後,王時敏、王鑑、王翬和王原祁等「清初四王」繼而發揚,形成「正統派」。
  清代(1644-1911)「正統派」奉職於宮廷,也包容歐洲傳教士帶來的西洋畫法,立體與透視成為再造傳統的新工具。宮廷之外,活躍在揚州的一批標榜「怪奇」的畫家,筆墨造型皆非正統,成為後世追求變革的先聲。


書法

  書法以其別具一格的漢文字結構、形體、線條與筆畫運行,組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並衍生出古文、篆、隸、草、行、楷等不同書體風範。
  秦漢時代(221BCE-220)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期,從獸骨龜甲上刀刻的甲骨文、鐘鼎食器上鑄造鐫刻的銘文、以及自由多變的大篆石鼓文等,統一成結構標準的小篆,而為了書寫上的快捷,筆畫平正的隸書,逐漸取代小篆,成為漢代通行的書體。
  草書、行書、楷書等書體,都由隸書持續演變形成。魏晉南北朝(220-589)時,書體參雜與發展中的書風時而可見。草書,書寫最為便捷,漢初竹簡即可見其雛形;楷書,為隸書逐漸演變的正規字體,形體方正,易於辨識;行書,則介於兩者間,比楷書流暢,較草書易於辨認,實用性最強,極盛於晉。王羲之是行書成熟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隋唐兩代(581-907)書體承繼魏碑的峻整風格,政治統一則使南北各地書風融會,筆法更臻完備,楷書遂成通行書體,顏真卿為集大成者。顏真卿之行書體,納入張旭、懷素的筆法及草書精神,兼容魏晉隋唐風流氣骨,與王羲之比肩。
  宋代(960-1279)以後,書法家繼承傳統之餘,又積極探索表現個人情性。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蘇黃米蔡」四大家,也多以行書體取勝。
  元代(1279-1368)提倡復古,延續晉唐傳統,趙孟頫楷書尤為精絕,與唐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歐顏柳趙」。
  明代(1368-1644)書法面貌紛雜,行草書特別活潑自由,如「吳中三大家」祝允明、文徵明、王寵,「南董北王」董其昌、王鐸,都是凸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與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
  清代(1644-1911)以降,書法受到考據學的影響,為隸篆兩體開創新局,更利用篆、隸書法的線條趣味來寫楷書或行書,開啟「碑學」大門,引領新的書法風尚。
展覽資訊
  • 時間 常設展覽
  • 地點 2F S203
  • 費用
范安仁 魚藻圖
水中群魚成群穿梭,迴泳於萍藻之間。不施勾勒,以淡彩漬染,輕盈透澈,反映宋元之際,沒骨畫魚的風格。畫魚取其諧音,有生活富餘的寓意,文人則取莊子「安知魚樂」自由自在意涵。本幅無款印,引首行書「天機活潑」,跋文皆歸屬范安仁所繪。范安仁(約活動於13世紀中期),浙江錢塘人,南宋理宗寶祐(1253-1258)年間畫院待詔。
黃庭堅 荊州帖
  • 重要古物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江西分寧人。紹聖二年(1095)往四川謫地之際,登船離行前書予李公蘊。信中說到旅途因逢大雪,六十多天才到荊州,也問候其近況。本幅小行楷書,筆法沈穩,筆畫頓挫起伏較少,與其大行書略有差別。上有南宋「緝熙殿寶」與元文宗(1304-1332)「天曆之寶」收藏印,另有元代書畫及鑑藏家柯九思(1290-1343)墨書,鑑定為可信之作。
劉松年 攆茶圖
圖繪草聖懷素(活動於8世紀後半)揮毫作書,學士錢起、戴叔倫圍坐畫桌旁。侍者或跨凳攆末,或執壺注茶,正備茶侍候。桌上置茶筅、盞托、茶末盒,風爐上置提梁鍑燒煮沸水,器物造型可溯至五代、宋。唐、宋時期茶風盛行,文人墨客以茶會友,品茗與儒道文化巧妙結合。劉松年(活動於1174-1224),浙江錢塘人,南宋孝宗至理宗年間供職畫院。
蘇軾 書遺過子尺牘
  • 重要古物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弟蘇轍(1039-1112)夢到術士李士寧贈絕句一首,書此遺其子蘇過(1072-1123)。李氏四川蓬州人,道法高深,出口成詩。元祐元年(1086)哲宗即位,宣仁太后起用司馬光(1019-1086)為宰輔,薦蘇軾、蘇轍。李士寧曾與蘇軾邂逅於成都,預言蘇將中制科之首,後果應驗。
沈度 隸書歸去來辭
  • 重要古物
沈度(1357-1434)字民則,號自樂,江蘇華亭人。明成祖即位,詔選能書者入翰林,稱之「我朝王羲之」。篆、隸、楷、行諸體兼善,隸書尤為高古。東晉陶淵明(372-427)辭彭澤令歸隱田園,作〈歸去來兮〉,表達淡泊名利抒寫辭官退隱的心志。沈度以拙樸古意書寫,整幅筆力渾厚沈著,點畫平齊規律,結構緊密,顯現明代隸書特色。
董其昌 書佛語
佛陀,意譯為「悟道者」,從苦和煩惱中解脫,是福慧修行圓滿者。卷中書寫佛的十個尊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江蘇華亭人,官至禮部尚書。以「二王」、顏真卿(709-785)、米芾(1052-1108)為宗,兼容諸家風格,後自成一家面貌。此幅行書筆勢外放,筆法多變,字形大小肥瘦不一。
丁觀鵬 畫蕤賓日永 
丁觀鵬(約活動於1726-1770),乾隆朝重要宮廷畫家。描繪中南海瀛臺苑囿景致,四面臨水,襯以殿閣亭臺和假山廊榭、疊石花木。遠處樹稍隱約可見翔鸞閣,臨水岸為湛虛樓,旁泊靠鳳首畫舫。庭園內,或入室,或登樓,場景豐富細膩。「蕤賓」指農曆五月端午節,繪成於乾隆十三年(1748)。
惲壽平 魚藻圖
魚兒穿梭於落花荇藻之間,盛開紫藤低垂,營造出明淨的池塘景色。古代畫魚名家如宋劉寀(約活動於11世紀)、范安仁(約活動於13世紀中期),題跋云臨劉寀本,有取法致意。惲壽平(1633-1690),號南田,江蘇武進人。獨創沒骨花卉寫生,用色和水交相暈染,筆墨清潤有一種透明感。 以魚自由自在自況,通過逍遙之魚追求漁樵之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