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展覽回顧

特別展覽
絢麗多姿—院藏南亞服飾特展

 

  • 展覽總說

    特別展覽/織品文化展廳

    南亞,地理位置處於喜馬拉雅山脈之南,東瀕孟加拉灣,西至阿拉伯海,南臨印度洋,三面環海,涵蓋當今的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不丹、尼泊爾和斯里蘭卡等地,氣候溫暖又濕潤。

    印度河和恆河兩大流域孕育印度古文明,隨著佛教的形成與迅速傳播,亞洲各地可見身穿南亞服飾的佛造像,造型多是赤裸上半身,以一塊沒有裁剪的布包裹下半身,有些雙肩披著長巾,腰上繫有裝飾品。迄今,南亞民族服飾文化中依然保留這些特色,女性穿著「紗麗」服飾和男性穿著「多緹」紮褲管裝束,與當今全球化流行服飾形成強烈對比。半島西北方自古以來受到中亞民族移入的影響,中亞流行裁剪式上衣、褲裝與外袍影響及於此地;其後,蒙兀兒帝國皇室與貴族的奢華裝扮也在此留下深刻的痕跡。

    南亞民族無論穿著剪裁服裝或採用一塊布包裹身軀,均十分重視外表裝飾,偏好豔麗色彩,喜歡用金屬或發亮材質妝飾。本展覽從院藏中選出代表性精品,以「紗麗風情」、「精彩民風」與「宮廷華服」三個單元,呈現絢麗多姿的南亞民族服飾特色。

  • 印度 18-19世紀 紅地牧牛女紋繪染掛飾

  • 印度 18-19世紀
    紅地牧牛女紋繪染掛飾

    縱28公分, 寬30公分

    印度宗教性掛飾(Pichwai)的殘片常是以黑天神克里希納相關的傳說故事為題材所製成的織品。黑天神克里希納是印度教大神中毗濕奴的第八個化身,據《薄伽梵往世書》的記載,克里希納少年時是個俊俏的牧童,深受牧牛女的愛戴,常與牧牛女在卡達姆巴樹下一起嬉戲,這樣的題材深受信眾的喜愛,常被繪在織品上,掛在廟宇作裝飾。本件作品即為掛飾中的一段局部,為紅色棉布底施以染料及貼金箔作出圖案,圖案設計以開光形式呈現卡達姆巴樹下四位牧牛女之主題,牧牛女上身穿短上衣下著刺繡彩裙,從頭到腳穿戴各式珠寶配飾,手上還端持玉瓶拂麈,反應印度女性的傳統華麗風采。另在開光圖像框外的四角各以一對鸚鵡裝飾,復加以花卉紋樣點綴,炫亮的金箔讓整體畫面更加的絢麗豐富。

     

 
  • 第一單元

    紗麗風情

  • 印度 19-20世紀 紅地菱紋帕托拉紗麗

  • 印度 19-20世紀
    紅地菱紋帕托拉紗麗

    縱450公分, 寬105公分

    帕托拉(patola)是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蘇拉特(Surat)地區的經緯雙向絲質伊卡的當地名稱,與伊卡相同技法,先將紗線分段染色後織出圖案,製作程序繁瑣費工,是工業生產無法取代的精緻手工織品,至今仍是當地特產。布幅兩邊為條紋裝飾,主體為紅、黃、綠、白和黑等色織出多彩重疊的菱格圖紋,屬於伊斯蘭族群婦女的高級服飾。

 
  • 印度 19世紀 草履蟲紋首面織錦紗麗

  • 印度 19世紀
    草履蟲紋首面織錦紗麗

    縱454公分, 寬117公分

    巴魯洽里紗麗(Baluchari sari)產於孟加拉邦穆希達巴德縣(Murshidabad),它是一種織錦紗麗,源自18世紀時,織工將敘事圖案織入紗麗首面裝飾,廣受市場喜愛,成為其風格特色。這件紗麗以絲綢織錦製成,紗麗首面的中央裝飾以精緻草履蟲紋,外圍飾以方塊紋圖案,描述車廂內穿著西方服飾人物的活動場景,反映出19世紀英國殖民時期的生活。

     

 
  • 第二單元

    精彩民風

  • 印度 19-20世紀 刺繡長上衣與刺繡裙

  • 印度 19-20世紀
    刺繡長上衣與刺繡裙

    衣 長56公分,寬98公分
    裙 長125公分,寬180公分

    居住在古吉拉特的印度婦女服飾除了穿著紗麗,上衣、裙和頭巾三件式穿著亦是日常服飾。喀奇地區游牧民族拉巴利(Rabari)婦女,勤勞能幹承擔家計,她們擅長刺繡,除了製作美麗的服飾,更愛配戴繁複的飾品妝扮自己。露背式的棉質短上衣(稱為choli),繡滿彩色的圓形、方形幾何圖案,並鑲入小鏡子,滿底的裝飾讓整件上衣更顯珍貴絢麗,是婚禮中新娘的服飾之一。

    Ghagra是當地裙子的稱呼,為婦女下身主要穿著。暗紅底布上繡以彩色絲線的花卉紋飾,層層排列有序,有如花園中綻放花朵,搭配上衣choli,更加的繽紛華麗。

     

 
  • 第三單元

    宮廷華服

  • 印度 18-19世紀 金地刺繡紗麗首面(Pallu)

  • 印度 18-19世紀
    金地刺繡紗麗首面(Pallu)

    絲、金屬線
    長49公分,寬64公分

    這是一件珍貴華麗的紗麗首面(Pallu)的殘片,織物的底布是以片金線和絲線交織成滿地金線,發出炫亮光澤;其上以珍珠繡出朵朵小白花,綴以紅寶石的花心,以綠寶石繡出綠葉,再以捻金線繡出整株花的輪廓線。全幅主紋由二十四株花卉植物排成三列,周圍亦以同樣材質繡出花葉枝蔓相連的長條飾紋,橫列於植物的上方以及裝飾全幅設計的周圍外框。整體設計典雅絢麗且珍貴非凡,為典型的蒙兀兒宮廷風格作品。

    紗麗的首面是裝飾在整件紗麗的最後一段,纏繞或披掛在上身最醒目的位置,最富有裝飾性,藉以彰顯穿者的財富與身分地位。

 
  • 印度 19-20世紀 橙地小團紋織金錦圓領連身衣

  • 印度 19-20世紀
    橙地小團紋織金錦圓領連身衣

    絲、棉、金屬線
    衣長107公分,衣寬139公分

    北方的伊斯蘭民族將鄂圖曼帝國貴族的服飾文化帶進印度半島的北部,這件圓領連身衣的款式源自於土耳其,採用織金錦-縫製而成。長袖,圓領前開襟繫帶,襟內加有前胸襠片,領口、袖口與下擺均有緣邊裝飾,衣長及膝,內搭束腰窄管長褲,為拉賈斯坦男性盛裝。

展覽資訊
  • 時間 104-12-28~105-11-16
  • 地點 3F S304
  • 費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