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展覽預告

特別展覽
抵岸──海洋東南亞的文化交會

參觀主題網站


展覽概述
 
「海洋東南亞」位處印度洋與太平洋的交會地帶,範圍涵蓋東南亞群島及馬來半島的南端。「海」是此域的交通要路,星羅棋布的島群、綿延的海岸線與大小海峽,共同構成航行路徑與中繼節點。各地港口及其腹地不僅提供補給及物資流通,更是文化互動與政治角力的樞紐。
 
 
自古以來,南島民族即為主要居民,長於航海,便於島嶼間資源交換。其後,隨著季風循環,「風」引領來自印度、中國、阿拉伯乃至歐洲等外來群體,他們熙來攘往,推動更為龐大的貿易網絡與歷史變遷。各方文化與信仰雖如潮汐般往返起落,卻在本土社群的吸納與再造中沉澱,千年來凝塑出此域流動開放、兼容並蓄的海洋性格。
 
 
海的開闊與港的包容,構成本次展覽的背景意象。以「抵岸」為引,寓含歷史上文化「移動」與「抵達」的雙重意涵──既是他者旅途的見聞,亦是歸人故里的舊景。海洋東南亞的歷史,如同繁星般錯綜而幽深。本次展覽集結本院及多家博物館的珍貴典藏,試圖循著前人遺留的星圖,開啟一段追索過往的航程。
 
 
展覽將分為三區:
 
I.「候風之港,連海之帆」描繪十九世紀以前東亞與歐洲人對海洋東南亞的認識,揭示他們遠渡重洋的不同動機。
II.「豐饒之島,靈性之器」以婆羅洲為核心,呈現海洋如何將物質文化帶入島嶼,並融入當地原住民社群的禮儀生活。
III.「競逐之海岸,並立之文明」聚焦馬六甲海峽沿岸與爪哇海諸島,勾勒跨族群間文化相互滲透與自我保持,展現海洋東南亞多元並立的文化面貌。
 
 
I.「候風之港,連海之帆」

那是一個我們未曾親歷的時代——等待風起、揚帆遠航的時代。在蒸汽動力尚未出現之前,季風是跨越大洋的唯一依憑。自古以來,亞洲海域透過港口緊密串連,不同族裔與信仰的商人得以將貨物自亞丁灣一路轉運至日本海,構築出連結東西方的龐大貿易網絡。隨著人與物的流動,印度教、佛教與伊斯蘭信仰亦在海洋東南亞的諸多港口王國中擴展。
 
 
那些繁盛的交流,不僅映照在各國旅行家的眼中與筆下,也可見於今日的物質遺存:日本的銅貨、歐洲的貿易銀幣、中國南方與東南亞大陸區(今越南、泰國等地)各窯口燒製的陶瓷,以及從印度西北輸出的絲織物與印花棉布,乃至印度東南海岸的繪染布。這些出水或傳世的文物,無聲訴說著商人跨越海洋、輾轉於各島嶼間,與住民交換物產的那段輝煌往事。
 
 
II.「豐饒之島,靈性之器」
 
婆羅洲為海洋東南亞最大的島嶼,也是位處赤道的風下之地,古老的雨林從河口延伸至高地,為動植物與族群提供多樣的生活資源,成為當地社會與經濟活動的重要基礎。
 
 
豐饒的林礦資源吸引了乘風而來的商隊與政權。來自中國南方或東南亞大陸區的陶瓷、銅器,印度、中國或歐洲的玻璃珠、各國硬幣等舶來品,成為與珍貴林產交換的重要媒介。這些器物透過沿岸的馬來或中國商人,或沿河道層層轉手,深入內陸森林。相較雨林製品,舶來品不僅更易保存,在溼熱的環境中相對不朽,同時具有冰涼的表面特質,時常在雨林文化中承載著獨特的精神內涵與象徵意義。舶來品與本地的鳥羽、樹皮布、編織物、藤藝、木雕相互交融,共同構築出原住民族豐富的信仰與禮儀生活。
 
 
III.「競逐之海岸,並立之文明」
 
馬六甲海峽自古為連接兩洋的重要航道,海峽沿岸與爪哇海諸島,都曾有四方雲集的商賈、聲名遠播的港埠。除了原生的傳統,此域也不斷接納來自印度、伊斯蘭、中國與歐洲的文化,透過選擇性吸納與在地化,形成海洋東南亞獨特的文化景觀。
 
 
本地人群所產製的物質文化,從名聞遐邇的克里斯短劍到瑰麗多樣的織物,皆折射出多元文化的交融與再生。本土織品尤為突出,既展現伊斯蘭秩序性的裝飾美學,也留存西亞、印度與中華文化的印記。此外,透過在地肖像、碑拓、報刊與清代奏摺等,我們得以窺見「南洋華人」──這個近代最大移民群體在此落地生根的一些歷程,他們在適應與認同之間的平衡取捨,正是海洋東南亞多元共存的文化縮影。
 
.
展覽資訊
  • 時間 114-10-04~115-01-04
  • 地點 1F S101
  • 費用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Southern Branch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地址:612008 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電話:05-3620777 聯絡我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