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參觀資訊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參觀須知
團體參觀
團體預約
帶團導覽懶人包
導覽服務
定時導覽
語音導覽
學校團體
園區介紹
園區平面圖
博物館樓層介紹
公共藝術
親子互動遊憩區
餐飲與禮品
光環境
交通指南
自行開車/大客車
大眾運輸
園區內接駁服務
五分車假日票價時刻表
無障礙專區
無障礙設施
無障礙導覽
觀光指引
展覽與活動
展覽
當期展覽
展覽預告
展覽回顧
720°VR 線上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預告活動
活動回顧
活動報名
教育學習
精彩選件
兒童創意中心
圖書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館
南部院區圖書館介紹
圖書館服務與空間介紹
南部院區自購資料庫
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指南
教師資源
教案資源:東亞茶文化
STEAM教案資源
移動博物館–教具箱
典藏資源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
Open data 資源開放平台
院藏圖書文獻類資料庫
典藏精選
故宮文物月刊、學術季刊資料庫
植栽資料庫
關於我們
故宮南院簡介
現任首長
組織與職掌
南院興建歷程
大事記
常見問答
最新消息
行政資訊
行政服務
廉政園地
出版與圖像授權
合作開發與委託承銷
加入故宮
其他
全站搜尋
網站導覽
隱私權
安全政策
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雙語資料庫學習資源網
Language
繁體中文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Việt Nam
ภาษาไทย
:::
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百萬學子悠遊博物館
兒童創意中心
當期活動
當期展覽
關閉
網站導覽
故宮商店
常見問答
北部院區
Instagram
Facebook
Language
繁體中文
English
日本語
한국어
Việt Nam
ภาษาไทย
မန္မာဘာသာ
Indonesia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暫停
:::
首頁
展覽與活動
展覽
展覽預告
展覽預告
略過字型切換,社群分享工具列
字級
列印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但沒關係,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
如需要選擇字級大小,IE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Chrome、Firefox 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
若要分享網頁,您可使用下列連結,再輸入您想要分享的資訊: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當期展覽
展覽預告
展覽回顧
特別展覽
抵岸──海洋東南亞的文化交會
參觀主題網站
展覽概述
「海洋東南亞」位處印度洋與太平洋的交會地帶,範圍涵蓋東南亞群島及馬來半島的南端。「海」是此域的交通要路,星羅棋布的島群、綿延的海岸線與大小海峽,共同構成航行路徑與中繼節點。各地港口及其腹地不僅提供補給及物資流通,更是文化互動與政治角力的樞紐。
自古以來,南島民族即為主要居民,長於航海,便於島嶼間資源交換。其後,隨著季風循環,「風」引領來自印度、中國、阿拉伯乃至歐洲等外來群體,他們熙來攘往,推動更為龐大的貿易網絡與歷史變遷。各方文化與信仰雖如潮汐般往返起落,卻在本土社群的吸納與再造中沉澱,千年來凝塑出此域流動開放、兼容並蓄的海洋性格。
海的開闊與港的包容,構成本次展覽的背景意象。以「抵岸」為引,寓含歷史上文化「移動」與「抵達」的雙重意涵──既是他者旅途的見聞,亦是歸人故里的舊景。海洋東南亞的歷史,如同繁星般錯綜而幽深。本次展覽集結本院及多家博物館的珍貴典藏,試圖循著前人遺留的星圖,開啟一段追索過往的航程。
展覽將分為三區:
I.
「候風之港,連海之帆」描繪十九世紀以前東亞與歐洲人對海洋東南亞的認識,揭示他們遠渡重洋的不同動機。
II.
「豐饒之島,靈性之器」以婆羅洲為核心,呈現海洋如何將物質文化帶入島嶼,並融入當地原住民社群的禮儀生活。
III.
「競逐之海岸,並立之文明」聚焦馬六甲海峽沿岸與爪哇海諸島,勾勒跨族群間文化相互滲透與自我保持,展現海洋東南亞多元並立的文化面貌。
I.
「候風之港,連海之帆」
那是一個我們未曾親歷的時代——等待風起、揚帆遠航的時代。在蒸汽動力尚未出現之前,季風是跨越大洋的唯一依憑。自古以來,亞洲海域透過港口緊密串連,不同族裔與信仰的商人得以將貨物自亞丁灣一路轉運至日本海,構築出連結東西方的龐大貿易網絡。隨著人與物的流動,印度教、佛教與伊斯蘭信仰亦在海洋東南亞的諸多港口王國中擴展。
那些繁盛的交流,不僅映照在各國旅行家的眼中與筆下,也可見於今日的物質遺存:日本的銅貨、歐洲的貿易銀幣、中國南方與東南亞大陸區(今越南、泰國等地)各窯口燒製的陶瓷,以及從印度西北輸出的絲織物與印花棉布,乃至印度東南海岸的繪染布。這些出水或傳世的文物,無聲訴說著商人跨越海洋、輾轉於各島嶼間,與住民交換物產的那段輝煌往事。
II.
「豐饒之島,靈性之器」
婆羅洲為海洋東南亞最大的島嶼,也是位處赤道的風下之地,古老的雨林從河口延伸至高地,為動植物與族群提供多樣的生活資源,成為當地社會與經濟活動的重要基礎。
豐饒的林礦資源吸引了乘風而來的商隊與政權。來自中國南方或東南亞大陸區的陶瓷、銅器,印度、中國或歐洲的玻璃珠、各國硬幣等舶來品,成為與珍貴林產交換的重要媒介。這些器物透過沿岸的馬來或中國商人,或沿河道層層轉手,深入內陸森林。相較雨林製品,舶來品不僅更易保存,在溼熱的環境中相對不朽,同時具有冰涼的表面特質,時常在雨林文化中承載著獨特的精神內涵與象徵意義。舶來品與本地的鳥羽、樹皮布、編織物、藤藝、木雕相互交融,共同構築出原住民族豐富的信仰與禮儀生活。
III.
「競逐之海岸,並立之文明」
馬六甲海峽自古為連接兩洋的重要航道,海峽沿岸與爪哇海諸島,都曾有四方雲集的商賈、聲名遠播的港埠。除了原生的傳統,此域也不斷接納來自印度、伊斯蘭、中國與歐洲的文化,透過選擇性吸納與在地化,形成海洋東南亞獨特的文化景觀。
本地人群所產製的物質文化,從名聞遐邇的克里斯短劍到瑰麗多樣的織物,皆折射出多元文化的交融與再生。本土織品尤為突出,既展現伊斯蘭秩序性的裝飾美學,也留存西亞、印度與中華文化的印記。此外,透過在地肖像、碑拓、報刊與清代奏摺等,我們得以窺見「南洋華人」──這個近代最大移民群體在此落地生根的一些歷程,他們在適應與認同之間的平衡取捨,正是海洋東南亞多元共存的文化縮影。
.
展覽資訊
時間
114-10-04~115-01-04
地點
1F S101
費用
交通資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