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展覽回顧

常設展覽
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
展件清單:下載

本展透過院藏歷代書畫,系統性地介紹繪畫與書法的發展脈絡。但古典書畫多屬紙、絹類材質,相對脆弱,因此具體展件均以展出三個月為原則,屆期將更換展件。


繪畫

  本院所藏歷代繪畫,形式上有立軸、長卷、冊頁、扇面等之不同;依其內容主題,則可概分為人物、花鳥、山水三類。
  中唐(八世紀)以前,人物畫盛行,以東晉顧愷之、唐代吳道子為代表,到了五代,山水畫與花鳥畫取代原本人物畫的中心地位,花鳥畫奉西蜀黃筌「鈎勒」、南唐徐熙「沒骨」技法為圭臬,山水畫則有華北的荊浩、關仝與華南的董源、巨然等名家。
  宋代(960-1279)范寬、郭熙、李唐等人的巨碑式構圖,將山水畫推向高峰,尤其南宋畫院在宮廷倡導下盛況空前,花鳥畫精緻古典,人物畫則細密恢弘並陳,山水畫則強調觀察自然與詩意入畫,以留白與對角線構圖,來凸顯意境與象徵性。
  元代(1279-1368)趙孟頫的「書法入畫」,承接蘇軾、米芾等文人「心畫」寄情、不求「形似」的藝術理念,將文人畫帶往新方向,「元末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等繼而創造更豐富的風格,成為文人畫的典範。
  明代(1368-1644)畫派因地域發展而有不同,如蘇州「吳派」的優雅細膩,閩浙「浙派」的粗放水墨,各具特色。明末「松江派」董其昌,以其豐富的藝術見解,建立將風格對立體系化的藝術史觀,影響後世至深。其後,王時敏、王鑑、王翬和王原祁等「清初四王」繼而發揚,形成「正統派」。
  清代(1644-1911)「正統派」奉職於宮廷,也包容歐洲傳教士帶來的西洋畫法,立體與透視成為再造傳統的新工具。宮廷之外,活躍在揚州的一批標榜「怪奇」的畫家,筆墨造型皆非正統,成為後世追求變革的先聲。


書法

  書法以其別具一格的漢文字結構、形體、線條與筆畫運行,組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並衍生出古文、篆、隸、草、行、楷等不同書體風範。
  秦漢時代(221BCE-220)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期,從獸骨龜甲上刀刻的甲骨文、鐘鼎食器上鑄造鐫刻的銘文、以及自由多變的大篆石鼓文等,統一成結構標準的小篆,而為了書寫上的快捷,筆畫平正的隸書,逐漸取代小篆,成為漢代通行的書體。
  草書、行書、楷書等書體,都由隸書持續演變形成。魏晉南北朝(220-589)時,書體參雜與發展中的書風時而可見。草書,書寫最為便捷,漢初竹簡即可見其雛形;楷書,為隸書逐漸演變的正規字體,形體方正,易於辨識;行書,則介於兩者間,比楷書流暢,較草書易於辨認,實用性最強,極盛於晉。王羲之是行書成熟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隋唐兩代(581-907)書體承繼魏碑的峻整風格,政治統一則使南北各地書風融會,筆法更臻完備,楷書遂成通行書體,顏真卿為集大成者。顏真卿之行書體,納入張旭、懷素的筆法及草書精神,兼容魏晉隋唐風流氣骨,與王羲之比肩。
  宋代(960-1279)以後,書法家繼承傳統之餘,又積極探索表現個人情性。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蘇黃米蔡」四大家,也多以行書體取勝。
  元代(1279-1368)提倡復古,延續晉唐傳統,趙孟頫楷書尤為精絕,與唐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歐顏柳趙」。
  明代(1368-1644)書法面貌紛雜,行草書特別活潑自由,如「吳中三大家」祝允明、文徵明、王寵,「南董北王」董其昌、王鐸,都是凸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與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
  清代(1644-1911)以降,書法受到考據學的影響,為隸篆兩體開創新局,更利用篆、隸書法的線條趣味來寫楷書或行書,開啟「碑學」大門,引領新的書法風尚。

喜迎瑞兔
 
  新的一年為農曆癸卯年,也是兔年。「癸卯」是以天干和地支組合而成的傳統紀年次序。其中十二個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戌、亥),也分別對應著十二種動物(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成為大眾所熟知的十二生肖。因此「癸卯」,取其「卯」而言,所對應的生肖動物就是兔子。
 
  古時兔子被認為是祥瑞的象徵。《唐六典•尚書禮部》即有「赤兔上瑞,白兔中瑞」的說法,以兔子的毛色來界定吉兆的程度。《明史》亦有記載,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春三月,有白兔生子,即被視為天象瑞徵,由禮部稟告祖廟,群臣祝賀,舉國歡騰。
 
  兔子因有著靈動鮮活、討喜的樣貌,也向為歷代畫家所喜愛,常於畫中與花鳥、人物相伴出現。此外,兔子的形象也常出現於月亮相關的傳說中,例如古時星象天文圖中的月輪兔、西王母身旁的搗藥兔,或是著名的「嫦娥奔月」神話,均可見到兔子的蹤影。
 
  本次展覽為了迎接兔年,特別規劃「喜迎瑞兔」展區,展件包括漢代〈狗追兔〉畫像石拓片、元代〈秋景戲嬰〉、明代〈畫嫦娥奔月〉、清代〈喬松臥兔〉以及〈天問〉等五件作品,呈現兔子在古畫中的各式樣貌。
展覽資訊
  • 時間 常設展覽
  • 地點 2F S203
  • 費用
楊大章 喬松臥兔
楊大章(約活動於十八世紀),乾隆時期(1736-1795)宮廷畫家,擅長花鳥畜獸、人物畫。
這件作品成畫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冬季白雪覆蓋大地,兔子瑟縮地坐臥於大石後,暫避寒冷。全幅景致層次分明,臥兔、右側的常綠松樹,以及坡石上的紅葉,為畫面妝點色彩,也為寒日帶來一絲生機。畫面內容仿自唐代花鳥畫家刁光胤(約852-935)的同名畫作,與原畫相較,本幅視角稍微往後拉遠,並移除中景大石左後方湍急的溪流,整體筆法也更為工整細緻。
周鯤、張為邦、丁觀鵬、姚文瀚 清院本漢宮春曉圖
「漢宮春曉」的畫題自明代即已盛行,多在描繪宮廷仕女的各種活動,呈現宮殿林苑華麗場景。本院典藏乾隆朝〈漢宮春曉圖〉相關畫作共計四卷,本卷繪於乾隆十三年(1748),為四卷中長度最長、畫面最為壯麗的版本。
 
畫中建築精緻華美,人物活動細節多樣,除有琴棋書畫、賞花品茗等文人雅事外,卷首並有該畫題鮮見之儀仗車馬陣列,卷末亦將馬術練習等場景置入,可見此卷為乾隆皇帝(在位期間1736-1795)要求院畫家參考古畫名蹟,融入新意後所成就之新風貌。
倪瓚 松林亭子
倪瓚(1301-1374),字元鎮,號雲林、迂翁,元代四大家之一,擅長水墨山水畫。這件作品繪於1354年,是本院所藏倪氏畫作最早的作品。倪瓚傳世畫作多為紙本,本幅為絹本,更顯珍貴。
 
此幅墨色淡雅,構景簡潔,以水墨畫河景兩岸,長松疏木、無人亭台,構圖多留餘白,景象蕭疏空曠。明代董其昌(1555-1636)於詩塘題寫此畫學董源(約活動於西元十世紀初),但從右下方前景石塊可看出,用筆已較為方折,略有稜角,已非董氏圓渾用筆,可見此時倪瓚已添加己意,創造出不同於前人的全新筆墨。
米芾 甘露帖
米芾(1052-1108),字元章,擅長書法,喜愛收藏奇石,與蘇軾(1037- 1101)、黃庭堅(1045-1105)、蔡襄(1012-1067)並稱為北宋四大家。
 
此帖寫於崇寧元年(1102),適值米芾晚年居住於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期間。內容描述居家周遭環境、於寶晉齋及山林間運取奇石,以及居處天降甘露之祥瑞異象。作品用墨黑沉,運筆任意自如,字形傾側多姿態,極富神采,為米芾晚年佳作。
莫是龍 草書
莫是龍(1537-1587),字雲卿、廷韓,號秋水,明代文人書畫家。詩、文、書、畫無不專精,著有《畫說》。
 
此軸以行草書寫,線條飽滿有力,筆畫間的牽絲映帶圓轉流暢,行氣連綿。多字以重墨起筆,於末筆或細節處又以渴筆而收。首字「揮」與第二行「啼」二字,末筆向下拉長,一方面能引導觀者視線向下,另一方面也使畫面更顯疏朗。全作氣度恢弘,俊爽多姿。
沈粲 書古詩
沈粲(1379-1453),字民望,號簡庵,擅長詩文、書法,與胞兄沈度(1357-1434)皆以擅長書法而享譽於朝廷,號為「大小學士」,合稱「二沈」,於明初書壇上佔有一席之地。
 
通篇運筆急速,筆畫圓轉流暢,強勁有力,別具飛動姿勢,略與唐代懷素(約活動於八世紀後半)狂草風格相近。「斗」、「中」等字又以末筆拉長拉開間距,墨色有枯潤濃淡之變化,使整篇作品極具豐富層次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