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當期展覽

特別展覽
包羅萬象—院藏亞洲織品展
展件清單

展覽概述
織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論是穿著打扮、日常用品,還是空間裝飾,都能看到織物的身影。本次展覽精選院藏亞洲織品文物,規劃為「包覆與盛物」、「裝飾與辨識」、「護佑與祝福」三個主題,分別從實用功能、社群關係、精神象徵等面向,呈現織物跨越時代與地域的多元面貌與豐富意涵。本展還設有學習體驗區,透過實例展示、放大圖說與觸摸體驗,介紹基本的纖維材料與製作技法;並配合視障觀眾需求,提供了兼具文字與點字的雙視圖冊。此外,配合故宮亞洲藝術節的年度主題,本展的「婚慶盛裝」單元展示亞洲各地的結婚禮服,呈現其中的禮俗文化,以及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祝願。
 
*特別感謝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慷慨出借臺灣原住民族文物,使得本次展覽內容更加豐富。
 
一、包覆與盛物
織品,是運用多樣的纖維與技法製作而成,具有各種實用功能,可以用來包裹身體,提供遮蔽與保護;也能夠覆蓋空間,提升美觀與舒適度,進而營造特定的氛圍;還可以用來盛裝物品,以妥善保存,且方便攜帶。
 
二、裝飾與辨識
在社會群體中,織品經常發揮重要的裝飾和辨識功能。人們透過織品服飾多樣的材質、工藝、形式、色彩和圖案等,不僅能美化自己的外表,展現個人風格和審美品味,同時也提供豐富的視覺訊息,標誌出穿著者的身份地位和群體認同。
 
三、護佑與祝福
在許多文化中,織品被賦予精神層次的象徵意義與功能,人們相信特定織品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夠祛除災厄與疾病,並保護人們順利度過出生、成年、結婚與死亡等重要階段。此外,織品的紋飾也常常隱含著吉祥的寓意,代表著祝福和對美好未來的期盼。
 
婚慶盛裝:沖繩
今日日本沖繩地區的婚禮,新人在西服與和服外,還可以選擇在地特有的傳統禮服。這類服裝的形制,主要脫胎自古代琉球士族的禮服。服裝的色彩、花紋不再以彰顯身份階級為目的,而是展現不同於日常的場合與氛圍,不論是畢業紀念攝影或新婚宴會都可以選擇穿著。新郎多半頭戴稱作「帕」(hachimachi)的冠帽,身穿交領、右衽、衣袖寬大的單色禮服,並將寬版腰帶打結在腰部前方;新娘則會紮起沖繩傳統髮髻(karaji),飾以長簪(jiifaa),身披色彩繽紛的紅型風格外袍,造型華麗而高雅,同時帶有明亮溫暖的海島風情。
 
亞洲織品數位體驗
織品服飾一直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與品味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染織工藝受到地理環境、社會經濟、貿易交流、民情風俗等不同影響,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面貌。本空間結合故宮典藏文物與前瞻數位科技,邀請您化身為「織品小工坊」的專業職人,創造出美麗經典的織品;您也可以站在「亞洲穿衣鏡」前,與故宮的織品文物進行配對與變裝,以互動方式探索亞洲織品的獨特魅力!
展覽資訊
  • 時間 113-11-16~114-02-16
  • 地點 3F S304
  • 費用
烏茲別克|19世紀
蘇紮尼刺繡掛飾
「蘇紮尼」(Suzani)是中亞嫁妝中不可或缺的刺繡織物,包含牆面掛飾、床罩、祈禱毯等,同時也是新婚禮房的主要裝飾。這件「蘇紮尼」以多色絲線刺繡花葉圖案,對稱的繁花刺繡將布面分為邊框和中心,所有花葉的輪廓與色彩均採用鎖繡技法。花卉的色彩選擇搭配大地色的棉質底布,暖色調如紅色、橘色和黃色交織其中,並點綴一些清涼的水藍色。「蘇紮尼」的刺繡裝飾很少描繪特定的植物,而是以對稱重複的秩序美學展現對花園的隱喻。
土耳其|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鄂圖曼帝國時期)
女性長袍
這件優雅的「烏塞泰克‧恩塔裡」(uçetek entari)採用三片裙樣式,特色在於小立領、衣擺兩側的高開衩,以及袖口開衩至肘部的長袖設計。其面料使用織金絲綢,以縱向的寬帶和細帶條紋設計為主,是19世紀鄂圖曼服裝的經典選擇。花葉紋樣的織金寬帶上,則以紅黃絲線點綴花心,讓整體看起來更輕盈活潑。前襟和袖口邊緣裝飾有金線編織的鏤空流蘇,增添了細緻的美感。
印緬邊境(唐庫爾那加部落) |19世紀-20世紀
頭飾及頸飾
唐庫爾人(Tangkhul)是居住於印緬邊境的少數族群,那加族(Naga people)的一支,他們相信犀鳥是鳥類之王,其鳴叫如虎,其羽毛極具價值,故以之作為武士階級的裝飾。這頂戰士專屬的頭飾上,有著十二根黑白分明的犀鳥尾羽作扇狀排列,據信這些羽毛分別代表唐庫爾氏族的祖先。古代只有成功的獵首者才能穿戴這類頭飾,今日則是傳統慶典男裝的一部份。
印度 喀拉拉邦|19世紀末-20世紀初
儀式用木雕頭飾
這頂扇形頭飾,以浮雕木片拼接組成,重約4公斤,用於印度喀拉拉邦的地方宗教儀式,稱作「普坦和錫拉」(Poothan and Thira),此為崇拜卡利女神(Bhadrakali)的一種信仰。儀式中,「錫拉」(卡利女神)會頭頂這類巨大的扇形頭飾,外圈再加掛一道弧形的彩色織品,「普坦」(濕婆神的副官)則配戴誇張的面具,並身著鮮豔的服飾。飾演兩位神祇的男性舞者,於每年的普拉姆節(Pooram)期間,用激昂的舞蹈為村人祈福,並驅除邪靈。
印度 拉賈斯坦/20世紀
帕布吉史詩主題禮儀用布
印度拉賈斯坦的「帕」(Par或Phad)是一種長達數公尺的儀式用布,上面描繪了當地傳奇英雄帕布吉(Pabuji)的一生。這類畫作出自喬西氏(Joshi)職業畫師家族,其構圖井然有序,以帕布吉的宮廷為中心,左右分佈著他近親的居所,而兩端則是敵人的王國。這種佈局宛如一張史詩地圖,而非傳統的時間序敘述。
 
帕布吉是14世紀的貴族,後來被神格化,民間流傳著歌頌他功績的史詩。帕布吉的信徒主要是半遊牧民族,吟遊詩人博帕司(bhopas)會攜帶「帕」巡迴展示並舉行儀式。「帕」是供奉帕布吉的媒介,儀式只在夜晚進行。信徒們在儀式中向帕布吉奉獻,並觀賞博帕司的表演。博帕司一邊演奏拉瓦哈塔琴,一邊吟唱帕布吉的事蹟,而他的助手則用油燈照亮畫面中對應的場景。這些兼具宗教與娛樂功能的儀式通常會持續整個夜晚。
印度 那加蘭|19世紀
男性禮儀披肩
昌(Chang)是居住於印度那加蘭山區的少數族群,屬於那加(Naga people)的一支。這類戰士專用的深藍色棉質披肩上,以白色貝殼縫出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圓圈,據信與傳統的獵首文化有關。圓圈一說代表頭顱,一說象徵月亮,月亮寓意豐饒,是夜襲順利的吉兆。當戰士過世時,這類披肩也將懸掛於他的墓地,見證並展示他過往的功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