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展覽回顧

特別展覽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面具精品展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面具精品展
 

本展展出來自非洲、亞洲、美洲與大洋洲四大洲具代表性的百件面具。部份面具已有悠久的歷史,有些面具則為近代製作,皆顯示出面具在四大洲的傳統社會中持續被使用,並且備受珍視。

面具在戲劇與展演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劇場的面具與演員的臉孔一樣帶有豐富多變的表情,隱藏於面具背後的扮演者,能夠傳達出欣喜、憤怒、悲傷和沉靜等情緒起伏,引起觀眾的共鳴。在慶典儀式中,色彩絢麗的面具與獨具巧思的造型,搭配表演者的動作、舞蹈,也能使儀式彌漫著歡愉與奇幻的氛圍。

不過,在某些地域文化中,面具與戲劇的關聯性較小,其用途與社會和政治相關。此外,面具有平息社群紛擾、維持秩序及主持正義之功能,甚至可以仲裁死亡之後的世界。為了馴服野蠻的自然力量並與之和平共存,面具還可作為溝通媒介,與未知且難以控制的力量溝通。面具亦被許多民族視為充滿靈力的神聖器物,於醫療儀式中以面具作為溝通的靈物,為人驅疾療病。

期冀觀眾可透過本展覽探索世界各地的文化,瞭解各族群如何透過不同造型的面具,形塑出神祈與靈魂的樣貌,進而與超自然的力量溝通。

展覽資訊
  • 時間 108-11-15~109-03-01
  • 地點 1F S101
  • 費用
泰國
孔劇與洛坤舞劇諾面具
  • 混凝紙漿、塗漆、油漆、珍珠母貝、金屬
孔劇興起於十四世紀,發跡於泰國的阿瑜陀耶王國。這種宮廷餘興節目的靈感來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為結合泰國文化而改寫的版本名為《拉瑪堅》。《拉瑪堅》這部神話以寓言的方式讚頌善良勝過邪惡一事,這些寓言以社會崇尚的美德為根基。諾(ngoh)面具旨在《金海螺》劇中的主角—尤沙威蒙國王的皇子。他把自己金色的臉龐染成黑色,以逃離宮廷王府,過著極為樸實的生活。美麗的羅恰娜公主最後仍相中了他,因她能感受到自他偽裝之下綻放的美德。
奈及利亞 伊博族
奧博多恩伊象魂面具
  • 木材搭配白、黑、橘等彩繪顏料
據說在1975年間,伊芝(Izzi)村中為緩解造成嬰兒猝死的瘟疫,按某位先知的建議,一年數次派一名婦女穿戴這副重逾25公斤的頭盔面具。這副面具除了是象魂的化身,由凸出於後方的恩帖克培(ntekpe)人像看來,也代表它是精靈之子,或是著名人物的靈魂。面具的五官結合人類和厚皮動物的特徵,通常在聚落已經淨化、道路整潔的乾季現身,但也會參與所屬年齡組成員的葬禮。
馬利 巴馬那族
契瓦拉頂飾面具
  • 木材
第五級的年齡組織稱為「契瓦拉」(Ciwara),就像務農的兄弟會,在教導耕作原理的同時,也激發團結勞動的向心力。面具總是成對展示,男女必定一組,分別代表太陽與土地,以及生育和播種的類比。這些頂飾上的波峰是基本的幾何形式和抽象自然主義的結合,呈現為一一身懷絕技的混種生物,堪為農人表率。造型取自土豚或食蟻獸,表示迅捷有力;羚羊,在神話中由莫索寇柔尼所生,她養育人類並傳授了耕地的技術;以及全身鱗片的食蟻獸,催發植物在地底生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