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展覽
青銅饗宴:古代的禮儀與樂曲
展覽概述
人類早期文化發展一般可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與鐵器時代。在歷經漫長的石器時代以後,逐漸掌握採掘、冶煉金屬礦的技術,更發展出銅與錫、鉛等金屬的青銅合金,用來製作生活所需的工具、武器、器皿及裝飾品等。青銅,具有熔點低、硬度高及性質穩定等特點。在經過了數千年的地下埋藏後,原本金黃的色澤被綠色的銅鏽覆蓋,變成了青綠色,因此被後人稱之為青銅。青銅材質的廣泛運用,促成了經濟生產的躍進,也改變了社會生活的樣貌,被視為人類早期文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本展覽聚焦於距今約三千年前的華夏文明青銅禮器,介紹當時的重要器類與豐富裝飾。此次精選展出本院典藏之青銅文物,同時運用創新的影音多媒體科技,打造大型沉浸式劇場,並特別設置複製文物觸摸體驗區,邀請觀眾在多元的感官體驗中,一窺古代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
華夏文明的青銅時代
華夏文明的青銅時代開始於距今約四千年前,經過歷史文獻中所記載的夏代、商代、周代,延續一千六百年左右。青銅器剛鑄造完成時,外觀上呈現閃亮耀眼的金黃色,因此人們又稱其為「金」或「吉金」。當時的王室貴族不僅利用將珍貴的青銅合金鑄造為生產工具、軍事武器,還有數量龐大且製作精美的禮儀用器,主要使用於祭祀、宴饗與儀式等重要場合,藉此溝通祖先與神靈,並彰顯使用者的身分與階級,充分反映出宗教信仰與禮儀制度在當時的重要地位。
豐富多元的裝飾紋樣
華麗的裝飾是華夏文明青銅禮器的重要特色,豐富的紋樣不僅具有美化器身的功能,同時也扮演人類與超自然世界之間感通的媒介。青銅器紋飾多半源於古人們對於大自然的觀察與轉化,大致可分為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另外還有透過想像創造出來的圖案,例如神秘的獸面紋、祥瑞的鳳鳥紋、尊崇的龍紋等等。
青銅器的器類與功能
在遙遠的青銅時代,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當時鑄造的青銅器大多為此用途。為表示虔誠和遵守禮節,人們在禮儀中致力追求潔淨,使得盥洗與相關水器成為儀式的重要部分,而帶有圈足的「盤」即是主要的盥洗用具,做為澆水洗手的承水盤,也可注水於盤中當鏡子使用。
美酒佳餚既可用於供奉祖先神靈,也是生者的飲食,酒和食物各有專用的青銅器具。商代人以嗜酒聞名,酒器種類繁多,例如「爵」的三足之間可受熱,用以溫熱酒,圓弧狀口部可傾倒液體;存放大容量酒的「尊」,特徵是喇叭形大口,多數體型龐大,裝飾華美。周代時,食器成為青銅禮器中的主角,並以「鼎」和「簋」為核心。三足而立的鼎,是主要的炊具,底部可受熱,用來烹煮牛、羊等肉食。簋,是盛裝食物的容器,多與鼎搭配使用。
在儀式場合裡,除了水器、酒器、食器之外,還有青銅樂器,例如懸掛使用的「鐘」,多由數件組合成套,敲擊後發出鏗鏘悠遠的聲音,使得氣氛和諧而隆重。透過各式各樣的青銅禮器,可以窺見古代人們對於祭祀的慎重和珍視。
大雅韶音‧宗周寶鐘
〈宗周鐘〉是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中極為重要的國寶文物,目前展示於北部院區的銅器陳列室。此鐘為西周晚期厲王(約西元前9世紀)所下令製作的祭祖樂器,鐘體裝飾有三十六枚高突的長形乳丁「枚」,以及迴旋盤繞的龍紋,並鑄有長篇紀錄文字,是存世少見的天子自作器,具有高度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宗周鐘〉的銘文共一百二十三字(含重文九字、合文三字),內容說明了製作此鐘的緣由:西周厲王時期,南方外族入侵周國領土,周王親自率兵征伐,使得南方及東方的二十六個小國皆稱臣降服。周王為了感謝祖先與神靈的庇祐,並頌揚自身的豐功偉業,故下令鑄造此件宗周寶鐘,希望為後世子孫祈福,永保國泰民安。
故宮從院藏國寶文物〈宗周鐘〉汲取靈感,創作〈大雅韶音〉沉浸式劇場,運用包覆式投影特有的情境效果,使觀眾沉浸在想像與寫實並存的故事情境中。本影片以交響詩的韻律,結合現代科學理論來演繹周代人的宇宙觀,以及與先祖感通交流的儀式,同時突顯青銅器在西周禮樂制度中的重要角色。
策展人導覽
〈大雅韶音〉沉浸式劇場播映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