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件清單:下載
羅漢,梵文稱Arhat,音譯為阿羅漢,羅漢的觀念源自印度,早期佛典中,羅漢原來是重視自我修行的僧者,後受大乘佛教的菩薩救世思想影響,才逐漸具備了現世護法與渡化眾生的特質。羅漢在佛教中的地位僅次於佛和菩薩。羅漢和佛、菩薩及佛經一樣,為佛教藝術的重要創作題材,在東亞地區流傳廣泛,當中又以繪畫和雕塑形式最為普遍。
羅漢像的創作最早可追溯至南朝張僧繇(479-?),隋唐時羅漢的地位仍是佛的侍從,樣貌固定拘謹。五代後羅漢信仰開始流行,成為藝術家們創作的獨立題材。羅漢像的創作風潮到宋代達到鼎盛,此時的羅漢像脫離宗教畫的嚴肅感,面貌多變,表情豐富,情感強烈。姿態不再站立端正,而是自在舒適,背景融入山水,讓畫面更顯脫俗。宋代以來的羅漢創作融入的禪學和文學,帶入了寫實的風格,使之更為平易近人,後又與《西遊記》或是傳說故事結合,成為世人喜愛的藝術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