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展覽回顧

特別展覽
來自天方的仙工—南亞美玉特展
  • 展覽概述

    特別展覽/S203專題展廳

    十六世紀初期,帖木兒帝國(1370-1506)皇室後裔巴伯爾(1483-1530)率軍前往印度北部,建立蒙兀兒帝國(1526-1857)。經歷百年的經營,帝國勢力蒸蒸日上,君王得以積極營造雄偉的石雕建築,甚至延攬歐洲與伊朗等地工匠前來供職;透過跨越文化和政治疆界的交流,蒙兀兒帝國境內各種工藝大放異彩,玉器更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明星。

    與此同時,與南亞蒙兀兒帝國遙遙相望的東亞,正進行天翻地覆的改變;自東北地區南下的滿清政權,擊敗了以漢族為主的大明王朝,建立了大清帝國。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廷以軍功征服中亞東端,納入版圖,稱為「新疆」。此後南亞、西亞各式商品,經由新疆的喀什、葉爾羌等地進貢北京,而印度等地的精美玉器,亦成為駐新疆官吏及維吾爾族領袖呈貢皇帝的首選。乾隆皇帝對蒙兀兒玉器醉心不已,常賦詩歌詠,部分御製詩甚至直接鐫刻於玉器上。此外,印度半島上不屬蒙兀兒帝國的土邦亦發展了玉雕工藝,因部分受蒙兀兒文化影響但風格有異,學者稱之為「非典型蒙兀兒風格的印度玉器」,也隨著這波東傳的風潮進入清宮;它們皆輾轉來臺,成為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傲人之藏。

    愛玉成痴的乾隆皇帝常在詩作中以「天方」指稱印度,而南亞美玉則被他譽為「仙工」。為將這些絕美作品與大眾分享,今於南部院區精選一百四十二組件展出;第一單元為蒙兀兒帝國君王與貴族生活使用的玉器,第二單元從御製詩討論乾隆皇帝的美學觀,第三單元以「非典型蒙兀兒風格的印度玉器」說明印度土邦在蒙兀兒文化影響下的地方特色,期能與觀眾共享這批文化交流所創造的極致正典之美。

 
  • 一、蒙兀兒帝國—千姿百態

    帝王貴族生活裡的玉器

  • 蒙兀兒帝國古蘭經架

  • 蒙兀兒帝國 (1526-1858)
    古蘭經架

    長23.5公分、寬13.4公分、合併時厚1.5公分
    用長方形豆綠色厚玉片,技巧地從兩面平剖,利用中段鏤雕為合頁形軸,成為可張可合的古蘭經架。兩面淺浮雕花葉紋。據考證經架的造形源自十四、五世紀蘇丹時期的建築,下半截相似於帝王的寶座。

  • 蒙兀兒帝國 雙柄罐

  • 蒙兀兒帝國 (1526-1858)
    雙柄罐

    高8.4公分、寬13.6公分、腹徑10.8公分
    青白玉上以金屬絲鑲嵌碧綠玉。這原本應是蓋罐,蓋子已佚失。雕工相當精良,口沿與腹壁下緣各浮雕莨苕葉紋一周,又在葉紋上嵌飾碧玉的花蕾。腹壁中段以碧玉嵌飾五瓣花的花束紋。器底雕平展六瓣花。

  • 蒙兀兒帝國 嵌玉花八角形盒

  • 蒙兀兒帝國 (1526-1858)
    嵌玉花八角形盒

    長12.7公分、寬9.6公分、高7.5公分
    青玉琢作長方八角形盒。圓拱形蓋面及盒身周圍均貼白玉雕琢的石竹花朵,每朵花的花心,以及蓋面周緣、盒身周圍都以金絲鑲嵌紅寶石。部分鑲嵌已脫落。蓋鈕雕作蓓蕾形。

 
  • 二、大清帝國—乾隆寶愛

    御製詩所見乾隆皇帝美學觀

  • 蒙兀兒帝國 墨瓶筆室

  • 蒙兀兒帝國(1526-1858)
    墨瓶筆室

    長21.7公分、高8.1公分

    灰玉,琢一墨水瓶連著一管形筆套。瓶蓋面、肩部都浮雕寬花瓣紋,肩部與管形筆套間的連接面上浮雕莨苕葉紋,管形筆套密閉的一端雕作花蕾形。此器於1768年被送入清宮,乾隆皇帝為之賦詩,命玉工將詩加刻在特製的木盒的蓋頂,木蓋周圍則刻大臣應和的詩句。

  • 蒙兀兒帝國 瓜瓣杯

  • 蒙兀兒帝國(1526-1858)
    瓜瓣杯

    長16.6公分、寬12.8公分、高4.7公分

    青綠玉,雕做半個瓠瓜形。彎曲的瓜柄上浮雕一朵六瓣花,花心嵌金絲與紅寶石。從柄端向器底伸出莖、葉,浮雕一朵盛開的蓮花。花葉紋雕琢生動自然。應是十七世紀中葉的作品。此玉杯於1773年被送入清宮,乾隆皇帝為之賦詩,並命玉工將詩加刻於內壁,宮中還為之加配了絲穗。

  • 蒙兀兒帝國 雕花盤

  • 蒙兀兒帝國(1526-1858)
    雕花盤

    長22.9公分、寬21.7公分、高1.9公分

    豆綠色玉,局部大片泛淺褐色。琢作一近似圓形的橢圓盤。盤心所雕的平展花,尖瓣多層且密集,似為菊花。盤面有一頗寬的裝飾帶,淺浮雕成束的蓮花紋。盤心中央及盤邊,均用金絲繞嵌紅寶石。外壁也有一周裝飾帶,淺浮雕成束的蓮花紋。此玉盤於1775年被送入清宮,乾隆皇帝為之賦詩,並將詩加刻在盤面。

 
  • 三、印度土邦—利之所拜

    非典型蒙兀兒風格的印度玉器

  • 印度 嵌金絲單柄大罐

  • 印度 17世紀後半至18世紀
    嵌金絲單柄大罐

    高13.9公分、腹徑15.1公分

    青灰玉,琢一大罐。僅單柄浮雕捲葉紋,器底浮雕平展的蓮花。其餘器表不雕紋,但以金絲嵌飾各種圖案化花葉紋。除器口內壁與器柄上所嵌金絲高出器表外,大部分器表的金絲都與器表同高,且表面有刮磨痕。局部金絲脫落處,露出乾淨的凹槽。

  • 印度 平口雙柄蓋碗

  • 印度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
    平口雙柄蓋碗

    寬16.1公分、口徑12.9公分、底徑6.7公分、高9.7公分

    豆綠色玉,琢一深腹蓋碗,碗身比例與常見的蒙兀兒玉碗不同,但器淺浮雕平展的八瓣花,琢工近似蒙兀兒玉雕風格。蓋鈕琢成花蕾形,蓋面與腹壁上,用白玉、碧玉、金屬絲、紅寶石等,嵌飾花葉紋。此器最特殊之處為雙柄自腹壁中段向斜上方立雕一捲葉,葉內綻放盛開的小花。與典型的蒙兀兒雙柄碗自腹壁下緣貼著器壁淺浮雕莨苕長葉至口沿,再垂下花苞的作法完全不同。可能是十八世紀晚期,為了銷售至中國的新款式。此碗貢入清廷後,很受乾隆皇帝的珍愛,命玉工在碗心及蓋內分別刻上「乾隆御用」及「子孫永寶」。

  • 印度 「卡達」短劍

  • 印度 西元18~19世紀
    「卡達」短劍

    全長44公分

    此器是蒙兀兒帝國時期廣為流行的武器,英文名稱多譯為「Katar」。因為當時短劍種類多樣,故暫將這類短劍稱之為「卡達短劍」。其特徵就是三角形利刃後端為H形的把手,兩條平行長桿間以二條橫桿聯接左右而成;使用方法為握住短桿往前刺擊。劍柄以青灰泛綠的閃玉琢成,再以包覆金箔的粗鐵絲,以及紅寶石、尖晶石、柘榴石或玻璃、祖母綠與綠水晶裝飾出幾何化蔓籐花葉紋。鐵質刃部中脊兩側凹下形成血槽,與器柄銜接處飾有鍍金黃銅的飾片。

展覽資訊
  • 時間 106-05-16~107-09-16
  • 地點 2F S203
  • 費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