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VR 線上展覽:芳茗遠播
品茶,是生活,是時尚,是藝術,是文化,也是飲茶人共通的語言。茶的原鄉在中國,自古發展迄今,已由解渴藥飲,經過唐宋的煎煮點啜,到明清的沖泡慢品,隨著茶葉製法的改變,茶器的使用與品茗方式也隨之變化。漢地飲茶習俗,通過使臣與貿易的傳播,融入蒙藏人民的生活,茶葉需求日漸增加,茶馬古道於焉成形,發展出游牧民族的飲茶方式與器皿。
唐宋時期,品茶透過日本遣唐使、留學僧侶及商賈自中國傳入日本,並融入當地的文化精神與行茶禮儀,發展成一套嚴謹的日式茶道。明末,福建僧侶又將閩式飲茶法及宜興茶器帶入,結合日本文人清談的飲茶方法,形成「煎茶道」。
明末清初,飲茶習慣也跟隨中國東南沿海移民的足跡,傳到東南亞與臺灣。臺灣不僅延續閩粵地區「工夫茶」的飲茶傳統,發展至今已將喝茶氛圍推至藝術領域。據《諸羅縣志》記載,臺灣中南部有野生茶樹,說明臺灣地區適合種植,茶商自閩南地區引進茶種及製法,並不斷改良,終於在一九八〇年代發展出高山茶, 主要分布於中南部山區。
展覽依前述脈絡分為「茶鄉—中華茶文化」、「茶道 —日本茶文化」、「茶趣—臺灣工夫茶」等三單元,展出院藏茶文化相關文物,呈現各區域特有的品茗方式與文化;並藉由明代茶寮、日本茶室及現代茶席等情境空間展示,營造出不同時空飲茶的特有氛圍,帶領觀眾認識茶在亞洲的傳播與交流,如何發展出各具特色又相互融通的茶文化。
第一單元
茶鄉-中華茶文化
一、唐風宋韻
中國飲茶文化淵遠流長,西元七世紀飲茶習慣已遍及全國。八世紀陸羽(約733-803)撰寫《茶經》(761),對茶葉、茶器及煎煮茶法等有具體的說明,奠定喫 茶方法與器用規制。
唐人烹茶,是先將茶葉輾成粉末,投入茶鍑中煎煮,再分酌於茶碗飲用。茶碗以越窯青瓷及邢窯白瓷最為普遍,通稱「冰瓷雪碗」。
宋人改將茶末置於茶盞,以茶瓶注湯點啜,故稱「點茶」。十一世紀著名文人蔡襄(1012 -1067)著《茶錄》論及飲茶需具備色香味,並列舉九種茶器,然傳世宋代茶器中以茶盞及茶托較為常見。宋人也愛鬥茶,方法是將茶湯打出茶沫湯花,為了觀察茶沫湯花之美,多用黑釉茶盞,一般則用青、白釉色茶碗。
二、明人雅集
唐宋兩代,多見茶葉製成茶餅或團茶,方便運輸。明代自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罷造龍團,惟採芽茶(葉茶)以進」,自此改變了飲用末茶的習慣,茶文化有了劃時代的變化。明人喫茶方式,是將茶葉直接投壺沖泡,再轉注茶鍾飲用,奠定了今日的泡飲方式。茶壺與茶鍾成為主要茶器。茶杯以「潔白如玉,可試茶色」的白瓷為尚,青花瓷茶器也頗流行。茶器除了既有的陶瓷製品外,明晚期宜興紫砂及朱泥茶壺的使用亦蔚為風尚。再者,明代文人講究品茶空間,本單元依據吳中愛茶人,也是大書畫家文徵明(1470-1559)〈品茶圖〉,營造明代茶寮,邀請觀眾一窺明人茶空間之陳設與氛圍。
三、清代品茗
清代與明代的飲茶習尚大致相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宮茶器製造的盛世。例如,康熙朝西洋傳教士引進的琺瑯彩技法,隨即應用於茶器生產;其他各類 茶器也皆質量俱佳,在材料、造型及裝飾技法上都達到極高水平。從院藏清宮茶器與檔案紀錄中,均可窺見清代皇帝對茶器的重視與品味。蓋碗的普遍使用,是清代品茗一大特色;此外,清室入主中原仍保留飲用奶茶的民族風情;再者,接待蒙古王公貴族與藏族高僧,筵宴飲用奶茶,也是清宮經常舉行的交誼活動,因此留下了豐富的奶茶器皿,本單元特別選展院藏奶茶器中的精品 ,藉以呈現清代茶文化的多元面貌。
第二單元
茶道-日本茶文化
一、和敬清寂
西元八世紀中葉,中國飲茶文化隨著遣唐使及僧人初傳日本。十二世紀末,榮西禪師(1141-1215)從南宋帶回禪院喫茶法和茶種,掀起日本飲茶風氣與栽種製造茶葉。十五世紀,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政(1436-1490)融合武士、貴族、禪僧等文化,在書院茶 室中舉行茶會,時稱「書院茶」。其後,村田珠光(1423-1502)創立古樸簡約的茶室,主張茶人要擺脫慾望,通過修行來領悟茶道的內在精神。到了十六世紀中晚期 ,千利休(1522-1591)提倡「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不再拘泥來自中國的「唐物」茶器,使用樸拙器具,簡素的和式茶器應運而生。
二、煎茶茗讌
十七世紀中葉,明朝商人赴長崎從事貿易活動,明末飲茶方式也東傳至日本。隨後在一六五四年,福建黃蘗山萬福寺隱元和尚(1592-1672)東渡日本,將閩式飲茶法及宜興茶器帶入日本,於是結合文人清玩及不拘形式的飲茶方法,也隨即在日本文人圈迅速流傳。十八世紀「賣茶翁」高遊外(1675-1763)以不分貴賤及禪俗交融的精神,提倡從容自在的飲茶態度,被當時人稱為「煎茶道」。其後,煎茶道受到文人賞玩的趣味影響,品茶遂與賞畫、揮毫相互融合,成為一種生活逸興的表現,然而流傳發展至今,形成一套嚴謹的泡茶規矩與儀禮。
第三單元
茶趣-台灣工夫茶
明末清初,隨著中國東南沿海移民活動,飲茶習慣亦傳至臺灣,並逐漸生根發展。臺灣早期的茶文化,承繼自閩南「工夫茶」的傳統,以潮汕四寶即潮汕烘爐、玉書煨、孟臣壺、若深杯為主要的茶器。嘉義笨港板頭村清代縣丞署遺址出土帶款朱泥殘壺、德化白瓷杯及青花杯等,足以為證。
據《臺灣通史》記載,嘉慶年間自福建引進武夷茶,同治時期又有英商推廣種植烏龍茶並大量外銷。二十世紀後期烏龍茶成為臺灣茶的特色,注重茶的色香味,同時也帶動飲茶風氣的興盛,臺灣茶藝在工夫茶的基礎上經過演變,發展出今日多元的品茶文化。
策展人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