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展覽回顧

特別展覽
交融之美-神戶市立博物館精品展
參觀主題網站

陳列室:
 S101 借展廳 S203 專題展廳
十六世紀以後,歐洲與亞洲經由海路的交會碰撞出一連串令人讚嘆的火花!今年六月,在國立故宮博物院與日本神戶市立博物館雙方合作之下,隆重推出故宮南院年度最大國際展「交融之美-神戶市立博物館精品展」。從臺灣所在的東亞海域出發,透過不同文物的匯集與組合,呈現出有別於以往交流展的新視野。期待能透過精彩的展品,更全面地呈現大航海時期以來,東亞海域周邊地區在多方相會下所發生的文化撞擊與交流。 

為了說明這段精彩的故事,本展特別借重神戶市立博物館的精品,另精選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 文物及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荷蘭台夫特王子博物館(Museum Prinsenhof Delft )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收藏,為觀眾講述一段十六至十九世紀歐亞藝術的奇遇與交融。陣容可說是神戶市立博物館在海外亞洲最具規模的一次展出。內容豐富多元,歡迎在暑假檔期一同來到故宮南院,欣賞這段歐亞交流所展現的異境奇觀。


展覽資訊
  • 時間 108-06-06~108-09-08
  • 地點 1F S101
  • 費用
明治四年(1871)
攝州神戶海岸繁榮圖三聯作
  • 36.2×72.0、35.7×72.1公分
由於1858 年日本與歐美各國簽訂條約,兵庫津於1863 年開港。但是,因與天皇所在的京都距離相近,而延後實施,並在距離兵庫津東北2 公里處神戶村的海邊進行造陸,建設外國人居留地與新的港灣設施。在德川幕府將政權轉移給明治新政府的前刻,1868 年1 月1 日,神戶正式獲世界認定為國際港灣都市之一,此後便作為亞洲中樞港灣都市而快速發展。居留地的規劃與基礎建設由英國的土木工程師設計,由於其街道華美與治安良好,被讚譽為「極東的模範居留地」。本圖描繪從居留地的西南角延伸往東的居留地海岸路,港口停著日本船與外國船。林立著西洋風建築物的居留地海岸路深處,有著一棟寫著「傳信機」的洋館,這是在明治三年(1870)開設的神戶與大阪之間的臨時電報局。圖中還畫了馬車、人力車、腳踏車等新的交通工具,來來往往的外國人與日本人,談著生意的中國人與日本人,熙熙攘攘地齊聚一堂,似乎可以感受到畫師在開港場神戶接觸到新時代的氣息之際,內心有多􋬇地感動。作者長谷川小信(1848-1941)是大阪的浮世繪師,於明治八年(1875)襲名二代貞信。以小信時代為中心,繪製了許多以神戶及大阪的文明開化時期的風景與風俗為題材的開化繪,並且也涉獵了戰爭繪和錦繪新聞、外銷茶葉的商標和廣告傳單、戲劇節目單等眾多領域。
1770 年代
窺視機關裝置(附浮繪)
  • 39.7×39.2公分 鏡箱高26.7公分
「窺視機關」(直視式窺視鏡)是在箱子內側設置繪畫,並從另一側的鏡片窺視欣賞的裝置,其起源是17 世紀末期誕生於歐洲的娛樂用具,可說是電影的前身。在裝設鏡片、如同相機般的箱子,透過鏡片觀賞設於箱中的繪畫。裝置中的繪畫,藉由透過鏡片窺視的行為,使觀賞者產生「錯視」效果,將「圖畫」看成「真實的風景」;並且,只要改變外部光線,就可以將同一張畫轉換為白天或夜景。此種裝置在18 世紀前半之前便傳入中國,以此種裝置觀賞、使用透視法繪製的風景畫也跟著出現,在蘇州尤為盛行。這類裝置在日本被稱為「唐繰」、「機關」,在文獻上出現於17 世紀,多用於觀賞大津繪和六道繪,或是人偶劇。至於用來窺視導入了西洋透視法「浮繪」的「機關」,雖在1750 年代末期的京都便已出現;但應是受到中國製窺視機關的影響,而當中設置的便是採透視法的中國風景畫(應為蘇州版畫)。根據1763 年的文獻,可以確認在江戶曾有以機關讓人觀賞浮繪的表演。雖然本件文物並非戶外表演用的機關,而是在室內觀賞用的縮小版,卻是18 世紀後半江戶製附有浮繪機關唯一現存的例子。上方的箱子中設置了6 張風景版畫,將燈籠和煙火部分切除並貼上薄紙,只要從背後照射光線即成夜景。以側面的拉繩調整,一次將「窺視機關」(直視式窺視鏡)是在箱子內側設置繪畫,並從另一側的鏡片窺視欣賞的裝置,其起源是17 世紀末期誕生於歐洲的娛樂用具,可說是電影的前身。在裝設鏡片、如同相機般的箱子,透過鏡片觀賞設於箱中的繪畫。裝置中的繪畫,藉由透過鏡片窺視的行為,使觀賞者產生「錯視」效果,將「圖畫」看成「真實的風景」;並且,只要改變外部光線,就可以將同一張畫轉換為白天或夜景。此種裝置在18 世紀前半之前便傳入中國,以此種裝置觀賞、使用透視法繪製的風景畫也跟著出現,在蘇州尤為盛行。這類裝置在日本被稱為「唐繰」、「機關」,在文獻上出現於17 世紀,多用於觀賞大津繪和六道繪,或是人偶劇。至於用來窺視導入了西洋透視法「浮繪」的「機關」,雖在1750 年代末期的京都便已出現;但應是受到中國製窺視機關的影響,而當中設置的便是採透視法的中國風景畫(應為蘇州版畫)。根據1763 年的文獻,可以確認在江戶曾有以機關讓人觀賞浮繪的表演。雖然本件文物並非戶外表演用的機關,而是在室內觀賞用的縮小版,卻是18 世紀後半江戶製附有浮繪機關唯一現存的例子。上方的箱子中設置了6 張風景版畫,將燈籠和煙火部分切除並貼上薄紙,只要從背後照射光線即成夜景。以側面的拉繩調整,一次將一張畫降至箱中觀賞。看板為歌川豐春〈阿蘭陀雪見圖〉,箱中的畫片則有新吉原的內外景、忠臣藏第七段、四条河原夕涼、大名宅邸等5 張畫,加上北尾政美〈東都兩國橋夕涼圖〉。從這些畫可推測出此件機關裝置製作於1770 年代。這些「浮繪」,不同於1740年代奧村政信等人的浮繪,未見明顯的透視法,而是以更自然的透視表現描繪京都與江戶名勝。一張畫降至箱中觀賞。看板為歌川豐春〈阿蘭陀雪見圖〉,箱中的畫片則有新吉原的內外景、忠臣藏第七段、四条河原夕涼、大名宅邸等5 張畫,加上北尾政美〈東都兩國橋夕涼圖〉。從這些畫可推測出此件機關裝置製作於1770 年代。這些「浮繪」,不同於1740年代奧村政信等人的浮繪,未見明顯的透視法,而是以更自然的透視表現描繪京都與江戶名勝。
清 康熙
坤輿全圖
  • 188×411.2公分
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耶穌會士南懷仁(1623-1688)在中國致力傳播天主教與近代自然哲學,而〈坤輿全圖〉是其留下最著名的功績之一。〈坤輿全圖〉於康熙十三(1674)出版,是木版印刷的大型世界地圖,內容加上繼利瑪竇、艾儒略後17 世紀前半的地理知識。舉例來說,位於西半球圖東端的野作為北海道的一部分,這是1643年弗里斯航海探險的成果之一。此外,描繪了作為黃河源頭而形似葫蘆的星宿海,可說反映出繼承中國自元代以來的傳統地理觀念。本圖總共有8 幅,包括呈現兩半球世界地圖的6 幅,與兩端說明天文學、地理學等知識的2 幅。兩半球圖採圓錐投影法,東半球在左側、西半球在右側。在兩半球世界地圖中,布勞的世界地圖雖十分有名,不過布勞將東半球配置在右側、西半球配置在左側,而以大西洋為中心。本圖的配置與其相反,而將太平洋位於圖面中央。這一點繼承了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坤輿全圖〉上的「臺灣」位於中國東南方海面「大清海」附近,南北狹長,與我們熟悉的臺灣十分相似。其中,北迴歸線通過島嶼中央,緯度位置大致正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