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當期展覽

特別展覽
妙色—清代金銀飾件特展
換檔清單
展覽清單-第一檔

展覽總說明
       「衣」是人類維持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而在衣著之上添佩各種金、銀、寶石飾件,以增加美麗的光采,則是為了傳達生命中抽象面向的種種美好,可能是擁有豐饒的財富、崇高的地位或是對幸福快樂的祈願。因此,展覽的主軸不僅在欣賞金銀飾件的光鮮亮麗,還要專注於他們的語彙元素,將飾件放在物質與社會的脈絡中理解,以掌握其精微的內在指涉,這就是「妙色」的意義。
       展覽精選本院典藏的清代簪飾、項飾及腰飾等。首先經由分析簪飾的風格,以及簪飾之間搭配使用的模式,呈現有清一代審美觀的變化。其次則是展陳官方禮儀飾件以及生活禮俗中金銀飾件的面貌。最後,再從觀眾的角度出發,透過述說飾件製作流通的社會環境,與現今的生活經驗連結,並以戲臺上的點翠裝扮再現古代飾件風采,呼應物質表象所具有的能動性及多元內涵。
       本展覽特別向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國立歷史博物館商借袍服,分期展出,藉以更清楚的傳達金銀飾件在服飾中扮演的角色。同時感謝天主教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院提供二十世紀的戲劇點翠頭面,供今人一窺古代生活飾件在現代的華麗轉身。
借展單位:天主教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院、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

單元說明

一、宮廷簪飾的流變
清代宮廷的簪飾主要由金銀、點翠和珍珠寶石三種類型的材質共同構成。這三類工藝的製作與裝飾技法,隨著時代推演而有不同的比重與應用,遂形成各自的風格。這些日常生活穿戴使用的簪飾,又因髮型流行的變化以及簪形之間搭配模式的改變,進而流露出迥異的美感特質。以下分成三期,呈現有清一代社會風情的遞變。
 
二、皇家禮儀與排場
服飾制度是禮儀中的一環。為了區別政治身分,除了袍服上的紋飾、方補上的圖案及腰帶、縧帶的顏色之外,冠頂上鑲嵌寶石的種類是重要的識別特徵。后妃命婦的頭箍、項飾是清代特有的飾件形式;而婦女美麗的指甲套則是增添風采的社會時尚。整體而言,清代宮廷禮儀飾件的樣式保留許多游牧民族的遺風,為宋明以來的中原風格注入新的審美觀。
 
三、生命禮俗與節慶
作為社會群體的一員,人的一生中總會經歷一些社會禮俗,一是從出生、成年、成家到離世,生命各階段重要轉折的禮俗,例如誕生、婚禮等;一是生活中順應自然時序所發展出的節慶,例如元宵、端陽等,這些特殊日子的活動隨著族群文化的差異,有不同的方式與重點,表現在衣著的飾件上,不僅強調個人在社會角色上的轉變,同時表達人們對未來幸福的祈願。
 
四、歡樂的巿集
製作金銀飾件的工匠,師徒相承,仰賴口授與實作。最晚在宋代,巿集中的金銀鋪多為前店後場,兼具零售與製作的經營模式。宮廷作坊或挑選民間的金銀巧匠進入內務府造辦承做,或直接向民間作坊訂製、採買。隨著時代社會風情的改變,古人日常使用的金銀飾件,在現代生活中流變為戲劇角色裝扮的一部份以及信仰尊像佩戴的冠帽,轉化出新的面貌與意義。
展覽資訊
  • 時間 113-07-02~115-08-23
  • 地點 2F S201
  • 費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