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展覽回顧

常設展覽
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
展件清單:下載

檔期:第一檔1月28日至5月1日、第二檔6月3日至9月4日。

本展透過院藏歷代書畫,系統性地介紹繪畫與書法的發展脈絡。但古典書畫多屬紙、絹類材質,相對脆弱,因此具體展件均以展出三個月為原則,屆期將更換展件。

繪畫

  本院所藏歷代繪畫,型式上有立軸、長卷、冊頁、扇面等之不同;依其內容主題,則可概分為人物、花鳥、山水三類。
  中唐(八世紀)以前,人物畫盛行,以東晉顧愷之、唐代吳道子為代表,到了五代,山水畫與花鳥畫取代原本人物畫的中心地位,花鳥畫奉西蜀黃筌「鈎勒」、南唐徐熙「沒骨」技法為圭臬,山水畫則有華北的荊浩、關仝與華南的董源、巨然等名家。
  宋代(960-1279)范寬、郭熙、李唐等人的巨碑式構圖,將山水畫推向高峰,尤其南宋畫院在宮廷倡導下盛況空前,花鳥畫精緻古典,人物畫則細密恢弘並陳,山水畫則強調觀察自然與詩意入畫,以留白與對角線構圖,來凸顯意境與象徵性。
  元代(1279-1368)趙孟頫的「書法入畫」,承接蘇軾、米芾等文人「心畫」寄情、不求「形似」的藝術理念,將文人畫帶往新方向,「元末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等繼而創造更豐富的風格,成為文人畫的典範。
  明代(1368-1644)畫派因地域發展而有不同,如蘇州「吳派」的優雅細膩,閩浙「浙派」的粗放水墨,各具特色。明末「松江派」董其昌,以其豐富的藝術見解,建立將風格對立體系化的藝術史觀,影響後世至深。其後,王時敏、王鑑、王翬和王原祁等「清初四王」繼而發揚,形成「正統派」。
  清代(1644-1911)「正統派」奉職於宮廷,也包容歐洲傳教士帶來的西洋畫法,立體與透視成為再造傳統的新工具。宮廷之外,活躍在揚州的一批標榜「怪奇」的畫家,筆墨造型皆非正統,成為後世追求變革的先聲。
 

書法

  書法以其別具一格的漢文字結構、形體、線條與筆畫運行,組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並衍生出古文、篆、隸、草、行、楷等不同書體風範。
  秦漢時代(221BCE-220)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期,從獸骨龜甲上刀刻的甲骨文、鐘鼎食器上鑄造鐫刻的銘文、以及自由多變的大篆石鼓文等,統一成結構標準的小篆,而為了書寫上的快捷,筆畫平正的隸書,逐漸取代小篆,成為漢代通行的書體。
  草書、行書、楷書等書體,都由隸書持續演變形成。魏晉南北朝(220-589)時,書體參雜與發展中的書風時而可見。草書,書寫最為便捷,漢初竹簡即可見其雛形;楷書,為隸書逐漸演變的正規字體,形體方正,易於辨識;行書,則介於兩者間,比楷書流暢,較草書易於辨認,實用性最強,極盛於晉。王羲之是行書成熟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隋唐兩代(581-907)書體承繼魏碑的峻整風格,政治統一則使南北各地書風融會,筆法更臻完備,楷書遂成通行書體,顏真卿為集大成者。顏真卿之行書體,納入張旭、懷素的筆法及草書精神,兼容魏晉隋唐風流氣骨,與王羲之比肩。
  宋代(960-1279)以後,書法家繼承傳統之餘,又積極探索表現個人情性。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蘇黃米蔡」四大家,也多以行書體取勝。
  元代(1279-1368)提倡復古,延續晉唐傳統,趙孟頫楷書尤為精絕,與唐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歐顏柳趙」。
  明代(1368-1644)書法面貌紛雜,行草書特別活潑自由,如「吳中三大家」祝允明、文徵明、王寵,「南董北王」董其昌、王鐸,都是凸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與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
  清代(1644-1911)以降,書法受到考據學的影響,為隸篆兩體開創新局,更利用篆、隸書法的線條趣味來寫楷書或行書,開啟「碑學」大門,引領新的書法風尚。
 
展覽資訊
  • 時間 常設展覽
  • 地點 2F S203
  • 費用
曹真殘碑暨碑陰墨拓本
  碑主為曹真(?-230),《三國志》有傳。魏太和五年(231)刻立,道光二十三年(1843)出土。碑陽僅存中段,計二十行,院藏本第八行「邽」字未損,與初拓本相同,推測約為同時期拓本。碑陰在下,又分兩段,計三十行,所記人名,當是為其立碑誦德的官屬故吏。
  書風上承漢隸,然字形較為方正,橫畫起筆和收筆稜角明顯。此作既是研究三國歷史人物的重要史料,也是認識隸書演變和發展的代表作品之一。
張雨 書上閒止徵君七言律詩
  張雨(1283-1350),字伯雨,又號句曲外史。浙江錢塘人。曾為茅山道士,頗負聲望,書學趙孟頫(1254-1322)。
  閒止為張子英(不詳)齋室名,書寫時間在至正九年(1349)。用筆上更加方折勁利,單字結構趨向緊密,外型不求平穩,帶著欹斜的結構, 呈現出孤傲不群的特質。書法雖然出自趙孟頫,實際上卻相當具有個人特色,可為善學趙者。
何紹基行書四屏 軸
  何紹基(1799-1873),湖南道州(今道縣)人。字子貞,晚號蝯叟。其書法以顏真卿(709-785)為根基,融合古文、篆、隸、碑帖成獨特書風,引領晚清書法風潮。
  此四屏抄錄黃庭堅(1045-1105)詩文,因特殊執筆法而微有顫動之勢,純以中鋒書寫,線條莫不圓潤厚重,結體隨意自由,時而平正,時而欹斜,意趣橫生,帶著從容閒適的感覺。本聯為譚伯羽、譚季甫先生昆仲捐贈。
傳 宋
李公麟 山莊圖
  李公麟(1049-1106),號龍眠居士,安徽舒州人,為北宋時期的文人畫家。
  本幅無畫家款印,舊傳為李公麟所繪,惟原蹟應已亡軼,傳世者多為摹本,此為其中一本。全卷以白描筆法描繪李氏與友人們於故里舒州龍眠山莊中,賞景暢遊、品茗清談之情景。畫中各景以三角形、稜形、圓形等幾何化造型細緻描寫,為造景創意之所在。蘇轍(1039-1112)曾作〈題李公麟山莊圖〉二十首詩,此卷各景雖與詩文略有差異,仍可相互參照。

重要古物 / 2019年2月文化部核定公告
高克恭 雨山圖
  本幅作品水份運用相當飽滿,遠山近石以水墨渲染後,再以橫向墨點提點山稜,畫樹葉亦不鉤勒,直接以墨色點染,展現承自宋代米家(米芾(1051-1107)、米友仁(1074-1153))雲山畫風的氤氳景致。
  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老人,本為西域人,後移居燕京。畫家自題此圖為贈予友人之作,完成時竟雲雨俱來,頗能應和雨中山景主題。
文徵明 畫蘭竹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後以字為名,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詩文書畫均擅長,為明代四大家之一,對明代中晚期藝壇影響顯著。
  本幅繪於金粟山藏經紙上,以沒骨繪寫盛放蘭花,蘭葉有如飄帶,隨風飄曳,墨竹微傾,具風中動勢。物象繁密卻井然有序,且竹深蘭淺,帶出前後層次。全作運筆勁健有力,迴旋自如,有如書法家揮毫,深具書法意趣,充滿著文人清逸高雅氣息。

重要古物 / 2014年9月文化部核定公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