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展覽回顧

常設展覽
​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
展覽概述

展件介紹

第一檔:109/06/09-109/09/13
第二檔:109/09/26-110/01/03


本展透過院藏歷代書畫,系統性地介紹繪畫與書法的發展脈絡。但古典書畫多屬紙、絹類材質,相對脆弱,因此具體展件均以展出三個月為原則,屆期將更換展件。

繪畫
  本院所藏歷代繪畫,型式上有立軸、長卷、冊頁、扇面等之不同;依其內容主題,則可概分為人物、花鳥、山水三類。
  中唐(八世紀)以前,人物畫盛行,以東晉顧愷之、唐代吳道子為代表,到了五代,山水畫與花鳥畫取代原本人物畫的中心地位,花鳥畫奉西蜀黃筌「鈎勒」、南唐徐熙「沒骨」技法為圭臬,山水畫則有華北的荊浩、關仝與華南的董源、巨然等名家。
  宋代(960-1279)范寬、郭熙、李唐等人的巨碑式構圖,將山水畫推向高峰,尤其南宋畫院在宮廷倡導下盛況空前,花鳥畫精緻古典,人物畫則細密恢弘並陳,山水畫則強調觀察自然與詩意入畫,以留白與對角線構圖,來凸顯意境與象徵性。
  元代(1279-1368)趙孟頫的「書法入畫」,承接蘇軾、米芾等文人「心畫」寄情、不求「形似」的藝術理念,將文人畫帶往新方向,「元末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等繼而創造更豐富的風格,成為文人畫的典範。
  明代(1368-1644)畫派因地域發展而有不同,如蘇州「吳派」的優雅細膩,閩浙「浙派」的粗放水墨,各具特色。明末「松江派」董其昌,以其豐富的藝術見解,建立將風格對立體系化的藝術史觀,影響後世至深。其後,王時敏、王鑑、王翬和王原祁等「清初四王」繼而發揚,形成「正統派」。
  清代(1644-1911)「正統派」奉職於宮廷,也包容歐洲傳教士帶來的西洋畫法,立體與透視成為再造傳統的新工具。宮廷之外,活躍在揚州的一批標榜「怪奇」的畫家,筆墨造型皆非正統,成為後世追求變革的先聲。

 


書法
  書法以其別具一格的漢文字結構、形體、線條與筆畫運行,組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並衍生出古文、篆、隸、草、行、楷等不同書體風範。
  秦漢時代(221BCE-220)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期,從獸骨龜甲上刀刻的甲骨文、鐘鼎食器上鑄造鐫刻的銘文、以及自由多變的大篆石鼓文等,統一成結構標準的小篆,而為了書寫上的快捷,筆畫平正的隸書,逐漸取代小篆,成為漢代通行的書體。
  草書、行書、楷書等書體,都由隸書持續演變形成。魏晉南北朝(220-589)時,書體參雜與發展中的書風時而可見。草書,書寫最為便捷,漢初竹簡即可見其雛形;楷書,為隸書逐漸演變的正規字體,形體方正,易於辨識;行書,則介於兩者間,比楷書流暢,較草書易於辨認,實用性最強,極盛於晉。王羲之是行書成熟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隋唐兩代(581-907)書體承繼魏碑的峻整風格,政治統一則使南北各地書風融會,筆法更臻完備,楷書遂成通行書體,顏真卿為集大成者。顏真卿之行書體,納入張旭、懷素的筆法及草書精神,兼容魏晉隋唐風流氣骨,與王羲之比肩。
  宋代(960-1279)以後,書法家繼承傳統之餘,又積極探索表現個人情性。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蘇黃米蔡」四大家,也多以行書體取勝。
  元代(1279-1368)提倡復古,延續晉唐傳統,趙孟頫楷書尤為精絕,與唐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歐顏柳趙」。
  明代(1368-1644)書法面貌紛雜,行草書特別活潑自由,如「吳中三大家」祝允明、文徵明、王寵,「南董北王」董其昌、王鐸,都是凸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與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
  清代(1644-1911)以降,書法受到考據學的影響,為隸篆兩體開創新局,更利用篆、隸書法的線條趣味來寫楷書或行書,開啟「碑學」大門,引領新的書法風尚。

【換展公告】「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常設展預計於109年9月14日起暫時關閉進行換展工作,新一檔展覽於109年9月26日重新開幕。
展覽資訊
  • 時間 常設展覽
  • 地點 2F S203
  • 費用
傳宋
宋人集繪 冊 宋朱銳山閣晴嵐
此圖為青綠山水,但不全面敷染,僅於山巒巖石上,加添重青綠色,並以金粉點苔,設色雅麗。布景多於畫面右下方,為南宋對角線構圖的作風。原籤題標作者為「朱銳」,但與本次展出的〈蒼磯清樾〉筆意相近,應為同一位畫家的作品。
徐渭寫生 卷
徐渭(1521-1593)多才多藝,能文學、書畫,也能輔佐軍務,後來卻出現精神障礙,發狂歸里。他的書畫用筆瀟灑率性,不求精細描繪物像輪廓,而利用筆畫動勢與暈染的張力,傳達活潑的生命感。他特別擅長寫意花鳥題材,與陳淳(1484-1544)並稱。
吳彬畫羅漢 軸
吳彬(活動於十六世紀中期)是明代後期充滿創意的天才畫家。此作應是他「五百羅漢」系列作品中的一件。畫中的羅漢、樹石、雲氣、水波,全都是圖案化的變形表現,卻又充滿細節,以極富韻律的線條、雅淡的設色,成就了這張渾厚古拙又饒富奇趣的精彩之作。
丁觀鵬畫十六羅漢像(四)第四嘎禮嘎尊者 軸
乾隆皇帝於南巡駐蹕杭州時,於西湖聖因寺觀覽貫休(832 — 912)〈十六羅漢像〉後,將這組羅漢畫送至宮中,重新裝裱、審定排序、名稱,並命丁觀鵬摹寫,於畫上書贊。此畫即為其中一軸。畫中羅漢眉毛長可垂地,坐著的時候還得提起來以免纏繞糾絆,造型極富趣味。
孔宙碑 軸
孔宙為孔子十九世孫。泰山都尉任內,竭力平定匪亂,卻因病辭官,延熹六年(163)卒。門生為立此碑,用以表彰功德。
本碑碑陽碑陰皆有文字,碑陽字體間架橫長,橫向取勢的筆畫,呈現出擺蕩的動感。書風流麗典雅,為漢隸典型代表之一。
宋榻夫子廟堂碑 冊
虞世南(558-638),書法與歐陽詢(557-641)、褚遂良(597-658)、薛稷(649-713)合稱「初唐四大家」。
〈夫子廟堂碑〉為虞氏奉敕所撰,記載立碑修葺孔廟等情事。書法遒媚含蓄,歷來為學習楷書的入門典範。研究指出,院藏本應為宋拓佳帖,彌足珍貴。
唐寅書七言律詩 軸
唐寅(1470-1524),字伯虎,與文徵明(1470-1559)、祝允明(1460-1526)、徐禎卿(1479-1511)結交,人稱「吳中四才子」。
此軸寫自作詩七言絕句三首,尤以末首〈詠陽羨茶〉詩最為有名。書體或行或楷,字字獨立,結字攲側,章法強調墨色濃淡對比,自我風格漸趨定型,時年三十七歲。
永瑢書心經 軸
永瑢(1743-1790),高宗第六子。
〈心經〉相傳為佛教經論中最為簡練,內容最豐富的一部經典。本幅以自家筆法書寫,筆墨精到,溫潤妍雅。粉蠟色箋上繪有泥金如意圖紋,右下角鈐印「乾隆年仿明仁殿紙」,增添書法之外的賞鑑樂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