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當期展覽

特別展覽
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S302)

參觀主題網站



展件清單下載

國立故宮博物院所承載的不僅是文物,更是一段跨越時代的集體記憶。2025年,是故宮發展歷程中的重要時刻——自1925年從皇家典藏轉型為全民共享的博物館已屆百年;自1950年遷臺並入北溝庫房保存文物屆滿75年;自1965年以「國立故宮博物院」之名在臺落地生根亦邁入第60年;同時也是南部院區自2015年開館至今的第10年。值此百年交會、甲子傳承的重要時刻,本院特別推出「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回顧過去六十年的足跡,並以百年底蘊展望未來無限可能。

歷經一甲子的發展,這座典藏近70萬件文物的殿堂,已成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博物館之一。本次特展聚焦故宮發展歷程中的關鍵轉折,與館藏文物被理解、詮釋的過程。展品精選百餘件,涵蓋書畫、文獻、古籍、器物、檔案與數位作品等多元媒材,包含多件限展書畫與文化部核定的國寶、重要古物。觀眾將不僅欣賞文物本身的藝術與歷史價值,更可透過它們窺見故宮與社會之間深層的互動——觀察文物如何在不同時代背景下被呈現與詮釋,並理解博物館如何在歷史脈絡中回應社會變遷,加以轉化,衍生出不同的審美、論述觀點及文化願景。

展覽特別著眼於故宮北部院區60年的成長歷程。透過「開門見山」、「相遇寰宇」、「萬象交織」與「迎向未來」等四個單元的敘事脈絡,呈現典藏體系的建立與擴充、赴外展覽與國際交流、藏品研究與詮釋的進展、數位典藏歷程等各種面向。同時,也將展出彭楷棟先生捐贈本院,現寄存於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的〈北魏釋迦牟尼佛坐像〉與〈絹本著色觀音曼荼羅圖〉兩件重要文化財。南部院區則首度展出本院三件舉世知名的北宋巨碑式山水畫——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歷史不止於過去,也與當下緊密相連。故宮在臺灣的成長,是歷史與當代交織的見證,也為下個百年開啟新頁。

 
展覽資訊
  • 時間 114-10-14~115-03-01
  • 地點 3F S302
  • 費用 購票入場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嬰祖丁鼎
  • 故銅002341
  • 重要古物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百年歷程,始於博物館大門開啟的那一刻,讓世人見證了一段皇室文物如何匯聚、傳世的故事。皇家收藏公開於世人眼前,可回溯自清點編目工作的進行。在 1925年,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進入養心殿後,見到的第一件器物的就是這件大鼎,因此它的千字文編號為「呂-1」。
銅鼎為祭祀儀式烹煮肉湯的炊器。此鼎器腹圓深,折沿上立雙耳,下為三柱足,體量巨大。口沿下飾雲雷紋襯地一首雙身浮雕動物紋六組,以扉稜為中心對稱式布列,獸面有「臣」字眼,口微張,露出獠牙。柱足上部飾浮雕獸面,與器腹獸面型態基本一致,惟順應上寬下窄的足身,做出了大比例的角及突出的耳朵。整體雄偉肅穆,展現做器者不凡的身分。器內壁有銘文三字「〔嬰〕。祖丁。」說明此器是為祭祀先祖「丁」所做。
眉山蘇氏三世遺翰 冊
  • 故書000234; N000000001-8
  • 國寶; 第一檔(114/10/14—115/1/12)

《宋眉山蘇氏三世遺翰冊》是一本同時收錄蘇洵(1009-1066)、蘇軾、蘇轍(1039-1112)、蘇過(1072-1123)一家三代手稿的珍貴冊頁。
2014年,本院赴日「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寶—展」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和九州國立博物館兩地盛大舉行,此冊所收錄的〈蘇洵致提舉監丞尺牘〉為其中之一件展品,被策展人讚譽為深具超然、脫俗之趣。
顏真卿 祭姪文稿 卷
  • 故書000060
  • 國寶70件限展品;第二檔(115/1/14— 115/3/1)
八世紀中葉的唐朝天寶年間,爆發安史之亂,顏杲卿及子季明於事件中相繼殉難。顏真卿(709-785)時年五十歲,以悲憤的心情寫下〈祭姪文稿〉。全篇措辭沈痛哀傷,至情至性,為其存世第一手書墨蹟。2019年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書聖之後——顏真卿及其時代書法特展」(2019/1/16~2/24),本院借出〈祭姪文稿〉參與展出,為該展在六週的展期內締造近20萬人次的參觀人數。
北宋
汝窯 青瓷紙槌瓶
  • 故瓷004371
本院典藏兩件汝窯紙槌瓶,其中一件口部鑲嵌金屬釦,另一件則是您眼前所見,口沿露出一圈明顯胎色。無論哪一件,對照窯址出土的器物,都可重構其原有的盤口長頸特徵。此類器形源於對西亞玻璃器的模仿,特別是內蒙古陳國公主墓(1018年)出土的伊斯蘭玻璃瓶,更清楚展現十一世紀東西文化交流的軌跡,以及其對瓷器造形的影響。
北宋
汝窯 青瓷碟「丙蔡」銘
  • 故瓷018224
這件汝窯小碟的特別之處,在於底部刻有「丙」與「蔡」兩字。這兩個字究竟意味著什麼呢?首先,從刀法與字體的明顯差異來看,可推測並非出自同一時期或同一背景的刻記。其次,乾隆御製詩中有「古丙科為今甲第」之句,顯示「丙」字至少在乾隆以前已被刻上。至於「蔡」字,據說可能與「蔡京」家族有關,您覺得呢?
南宋
官窯 青瓷弦紋貫耳壺
  • 故瓷014022
這件作品的口沿與足緣,可見多層施釉的痕跡。器底刻有乾隆御製詩(1773),詩中記錄乾隆細察貫耳與足壁穿孔的設計,並因其可穿繩攜帶的巧思,聯想到靈感泉湧的唐代詩人李賀。傳說李賀出遊時,常命僕人隨行,遇見新奇事物,便隨手記錄投入錦袋中,作為日後創作的靈感來源。浙江杭州郊壇下官窯遺址曾出土相似器物,顯示此件或為南宋郊壇下官窯製品。同時,《宣和博古圖》中亦可見相仿器式,反映南宋官窯以仿銅器形來承襲北宋的風尚。
南宋
龍泉窯 青瓷菱花式碗
  • 故瓷017788
您注意到了嗎?菱花形碗的特色,在於器壁呈現如波浪般起伏的輪廓。這種造型源自對金銀器的模仿,因在中國浙江省的麗水龍泉窯和杭州老虎洞窯的作品中皆可見到相同例證,故推測為十三世紀間流行的一種器形。
南宋
官窯 青瓷菱花式洗
  • 故瓷013964
南宋官窯在製作過程中採用多層施釉的工序,此件作品的冰裂紋清晰可見,正充分展現了釉層交疊所產生、宛如冰塊綻裂般的質感。
北宋
汝窯 青瓷碟
  • 故瓷009827
  • 重要古物
乾隆皇帝對宋代汝窯極為讚賞,曾親筆作〈詠汝窯詩〉七首,其中四首分別刻於不同造型的汝窯瓷器上。對他而言,這件小碟似乎印證了宋人周煇《清波雜誌》所載「內有瑪瑙末為釉」的說法。傳世共有五件作品刻有此一首詩,除本院藏品外,其餘分別典藏於大英博物館(2件)、香港藝術館與費城藝術博物館。
南宋
龍泉窯 青瓷紙槌瓶
  • 故瓷008476
  • 重要古物
這件青瓷瓶曾經經過乾隆皇帝的鑑賞與收藏。瓶底御製詩中「若論紙硾傳官式,應與澄心時並傳」兩句,揭示了「紙槌瓶」名稱的存在。所謂紙槌瓶,其實來自人們對器形的多重想像——或視其形似搗衣、造紙時所用的木槌,或如皇帝所認為,屬於官窯製作的典型器式,並將之與澄心堂紙並列,視為同等珍貴的佳品。
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
  • 故瓷017699
  • 第一檔(114/10/14— 115/1/12)
本院所藏四件水仙盆,配合院慶悉數展出。其中三件器底刻有乾隆御製詩,唯獨這件釉色略帶青綠者未刻詩文。自1933年起,博物館界沿襲十九世紀下半葉以來的觀點,將此類汝窯橢圓形器稱為「水仙盆」。然而,在十八世紀的乾隆皇帝眼中,它卻被視作「貓食盆」-一件為寵物準備的精緻食具。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Southern Branch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地址:612008 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電話:05-3620777 聯絡我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