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展覽回顧

常設展覽
亞洲織品展
展覽檔期
第一檔 111/03/12 — 111/06/05
第二檔 111/07/01 — 111/09/11


展件清單:下載(第一檔)

本展以南院獨樹一格的院藏織品服飾文物規劃常設展,精選各區域織品菁華,呈現亞洲多元文化,提供一個教育、鑑賞及體驗的展覽。本次共分四個單元,「焦點展件」全面分析經典織品的特色,進一步詮釋它的文化意涵;「認識織品」從纖維材料、織染技法、裝飾紋樣、服飾剪裁等方面解構織品染織工藝,讓織品賞析更淺顯易懂;「區域風情」介紹包括西亞、東亞、東南亞、南亞等各地精湛的織品服飾,期待能體驗不同地域風格的文化櫥窗;「婚慶盛裝」透過亞洲各地結婚禮服的展示,理解服飾背後的禮俗文化,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

單元一 焦點展件
刺繡,是南亞最著名且珍貴的一項紡織傳統。這項手藝,在成衣普及之前,一直是家庭手作與家庭記憶的重要一環。南亞不同世代的女性,透過一針一線的學習,傳承家族技藝,同時也將自己當下的情感與生活,綿密地縫了進去。


單元二 認識織品
什麼是織品?它們又是如何製作而成的呢?讓我們從材料、技法、剪裁、紋飾等面向,重新認識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織品。

單元三 區域風情
亞洲幅員遼闊,織品文化多元,本單元以西亞、東亞、東南亞、南亞等區域,精選各地織品服飾,呈現不同區域的穿衣文化風格。

西亞/伊朗(波斯)
波斯,是古代伊朗眾多王朝的名字,也是1935年以前人們對伊朗的主要稱呼。此地自古以織錦、羊毛織毯聞名於世。十七世紀後,波斯市場向印度購進大量的繪染棉布。這類面料設計,符合波斯品味,紋飾細密繁複且發色鮮豔。十八世紀後,波斯流行以這類布料裁製上衣,也製成各類家飾布,豐富生活。伊朗雖以信奉伊斯蘭教為主,但仍有少數瑣羅亞斯德教徒居住於此,他們的衣著與其他信仰者不同,女性服著上的刺繡工藝,細密可愛。另一方面,居住於印度西北岸的波斯裔瑣羅亞斯德信徒,服裝則已融入印度,但裝飾設計仍可見信仰以及全球貿易的影響。

東亞/中國
中國,自古以盛產絲綢聞名。橫越歐亞大陸的「絲路」,不僅反映中國絲織品深遠的影響力,也形塑歷久彌新的東方意象。明代之後的絲織業高度集中於江南地區,從桑蠶到織造皆走向商業化及專業化。明清時期提花技術的成熟,使得奢華絲綢上的紋樣愈趨繁複,加上精緻的緙絲與刺繡,富麗的織金與妝花,令人目不暇給。而富含吉祥寓意的紋樣,更是明清織物的一大特色。另一方面,羊毛織毯與毛皮作為清代宮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僅是禦寒聖品,也代表帝國掌握草原及邊疆的資源與貿易,同時展示滿洲文化認同。

東南亞/印尼
印尼,是世界上最廣袤的島嶼國家,季風為群島吹來一波又一波新的文化浪潮,商人、工匠與舶來品攜來觀念、技術與物質交流,沉澱融合之後,反映在本土織物上,自成一格。「宋吉」(一種織金錦)與「伊卡」(一種先段染、後織造的顯花織物),是蘇門答臘島及峇里島最具特色且珍貴的織物,一般作為禮儀服裝或慶典儀式用布。兩地的織物在材料、技法或裝飾元素上,不時可見來自印度、中國、中東或歐洲的影響。而不同風格的宋吉與伊卡織物,除了可以區辨族群或信仰外,它們或可視為權勢的象徵,有時更具備守護個體與社群的神聖性。

南亞/旁遮普地區(今巴基斯坦、印度)
「波卡麗」(Phulkari),是旁遮普最著名的傳統刺繡工藝。旁遮普位於今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交界,在1947年印、巴分治之前,幾乎所有當地女性,不論宗教信仰,都會製作並穿著波卡麗刺繡製品,通常作為頭巾,披蓋在肩上與頭上。它象徵著女性的物質財富,同時也反映出地區豐富的文化和宗教傳統。「Phulkari」一詞源自印地語、旁遮普語及烏爾都語,意譯為花的工藝。不同類型的波卡麗,也各有自己的名稱,例如:以人物生活場景為主的「原波卡麗」;紋飾以滿繡幾何紋為主的「花園波卡麗」;以白底搭配紅色繡線,為年長女性或寡婦使用的「白色波卡麗」;或專指可能與宗教活動相關的「通往神界之門」等等。


單元四 婚慶盛裝
印尼中爪哇傳統婚服穿著典型的蠟染裙布,搭配黑地金線刺繡外套成為基本形式。蠟染裙布以深藍及褐色作為主色調,紋飾包含靈山、火焰、船、玉座、寶物、金翅鳥羽翼(garuda)等象徵萌芽意涵的蘇門紋(Semen Romo),原先是中爪哇王室專用紋樣,現已成為印尼蠟染最具特色的傳統慶典紋樣。黑絲絨外套,領口、袖口及衣擺以金線繡出繁複的花卉紋飾。比對早期的插畫圖像,穿著外套則是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不能裸露肩部才開始的穿法,婚禮服飾同時也見證了傳統與外來文化的融合。頭戴華麗帽飾、髮簪,腳穿繡花鞋,極盡奢華的服飾顯示婚慶禮儀的隆重及對新人婚姻生活的祝福。

亞洲織品數位體驗
織品服飾一直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與品味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染織工藝受到地理環境、社會經濟、貿易交流、民情風俗等不同影響,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面貌。本空間結合故宮典藏文物與前瞻數位科技,邀請您化身為「織品小工坊」的專業職人,創造出美麗經典的織品;您也可以站在「亞洲穿衣鏡」前,與故宮的織品文物進行配對與變裝,探索亞洲織品的獨特魅力!
展覽資訊
  • 時間 常設展覽
  • 地點 3F S304
  • 費用
20世紀初期
波卡麗刺繡頭巾
  • 旁遮普地區(今日印度旁遮普邦)
  • 單元一 焦點展件
「波卡麗」(Phulkari),是旁遮普最耀眼的傳統刺繡工藝。旁遮普位於今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交界。傳統上,不論宗教,女性自幼從母親、祖母或親友那裡學習波卡麗刺繡,最後這些繡品會成為她們的嫁妝。舉凡婚禮、孩子出生、節慶活動等重要日子,人們都使用波卡麗。
 
這件波卡麗,是一條女子頭巾,這種頭巾類似披肩,可以圍在脖子上、披蓋在肩上與頭上。頭巾以三塊棉布簡單拼縫成布面,布邊飾以鎖邊針。刺繡構圖環繞中心的團花,從四個方向都可以觀看,是一種在南亞常見的佈局方式。取材與在地生活經驗密切相關,女子以織補繡、人字繡表現馬車、大象、珠寶首飾、孔雀等等日常所見的事物。紅、黃、白等強烈色彩對比的繡線,則讓整條頭巾顯得繽紛而鮮活。
20世紀初期
坎特絲刺繡蓋飾
  • 孟加拉地區(今日孟加拉及印度西孟加拉邦)
  • 單元一 焦點展件
「坎特絲」(kantha),是孟加拉一種風格獨特的刺繡工藝。這裡指的孟加拉,包含今日的孟加拉及印度西部的孟加拉邦。當地的女性常拆解舊紗麗(sari)或腰布(dhoti),將淺色的棉布層疊至所需的厚度後再縫製與刺繡,製成如蓋被、掛飾等生活家用飾品。
 
刺繡的構圖環繞中心的團花,從四個方向皆能觀看。四邊各有一棵樹,樹下有兩兩成對的牛、大象、豹以及馬,這種樹下動物紋的布局傳統悠長。其他紋飾包含孔雀、魚蝦、鱷魚、建築、馬車等等。整體以配色活潑的平針填色,讓畫面充滿了童趣與創造力。背景空白處大量的連續平針,使織物表面形成皺皺的底紋效果,也是坎特絲刺繡的特色之一。
19世紀
織金綴織男性外袍
  • 伊拉克或伊朗
  • 單元二 認識織品 / 剪裁
這類稱為「阿巴」(aba)的寬鬆外衣,廣泛見於中東地區,也是貝都因(Bedouins)男性傳統服飾。貝都因人是居住在沙漠地帶的阿拉伯人,他們以氏族部落為單位,過去主要遊牧於西亞和北非的荒原及沙漠之間。
 
「阿巴」形制多為平面剪裁的粗厚毛織外袍,一般是以羊毛或駝毛製成,常見有黑色、白色及棕色。主要將兩片約略等寬的長布水平接合,兩側等距向內摺,留下前方開襟空間,將內摺重疊處之上方縫合,使衣服整體形成矩形,近上方縫合處兩側邊各開一袖口,即可完成。
 
這件藍地絲綢「阿巴」,以綴織金線作為整體裝飾,領口後方及前襟兩側再以釘金繡點綴。這種鮮艷華麗的外袍一般是名人或領袖的著裝。伊朗中部城市卡尚,曾生產類似的織物,提供給卡扎爾宮廷作為贈禮,送給境內西南或伊拉克等地的貝都因部落首領。而十九世紀中葉,也可見到卡扎爾王子阿里克禮米爾扎(Aliqoli Mirza, 1822-1880)或高級官員法羅克汗(Farrokh Khan, 1812-1871)披罩著「阿巴」的宮廷肖像畫。
20世紀初期
神聖的儀式布
  • 印尼 南蘇拉威西(托拉查人)
  • 單元二 認識織品 / 紋飾
這是一件珍貴且神聖的儀式用布,一般稱之「瑪瓦」(mawa')或「瑪」(maa'),托拉查人將之視為傳家寶,祖屋重建落成的儀式中,會用這些傳家寶裝飾柱子。托拉查人,是印尼蘇拉威西南部的高地住民,傳統信仰為「祖先之道」,族群以特殊的葬俗聞名。
 
用來作為瑪瓦的織物,多半來自海外,如印度古吉拉特的帕托拉(patola)、科羅曼德海岸的帕稜布(palampore)、爪哇的蠟染布(batik),也有部分在當地織造染製,如眼前所見的這件儀式用布。半圓形的土丘上,生長了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這樣的設計概念取自印度帕稜布,但已完全轉化成當地的文化語境。樹,在托拉查人的傳統裝飾系統中隨處可見,一棵巨大的樹常連結創世神話中的世界樹,它從混沌中分離出冥界、地球和天堂。畫面中,巨大的樹下人們正用長竿鉤取樹上的果實,傳達了鉤住財富與繁榮的暗示。
19世紀
男性外衣
  • 伊朗
  • 單元三 區域風情 / 西亞
卡扎爾王朝時期(1794-1925),男女皆流行以絲綢或花色棉布裁製外袍或上衣。這件波斯男性長袖外衣,以白地多彩花卉紋棉布作面料,內層襯了跳色的紅地小花棉裡,並以黑色布料收邊。剪裁設計上,長版開襟,腰部收束後向外微敞,雙側開衩,附口袋,衣內還有暗袋。極具特色的開衩尖長袖口,是為穿著時易於翻折袖子,露出袖口內裡,以及穿在內層的輕薄襯衣或珠寶首飾。而裝飾密集,圖案細緻、連續的面料,忠實地反映了波斯人對圖案和裝飾的熱情。從傳世的繪畫中可見,穿著這類長衣或可搭配不同類型的錐形高帽。
19世紀至20世紀初
刺繡女性上衣
  • 伊朗(瑣羅亞斯德)
  • 單元三 區域風情 / 西亞
瑣羅亞斯德教,中文也作「祆教」或「拜火教」,八世紀以前是伊朗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對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教義有著廣泛的影響。卡扎爾王朝時期(1794-1925),境內主要信仰為伊斯蘭教,少數的瑣羅亞斯德信徒,多居住在亞茲德以及克爾曼。男士的服裝材質與顏色被當權者嚴格限制,女性雖豁免於此,但教徒仍被限制購買整碼的布料,因此此時女裝風格以拼布為特色,且多以刺繡為飾。她們會穿著寬版至膝的長上衣,搭配寬鬆束口的長褲與頭巾。如這件女性上衣便是典型,其拼縫了不同顏色的絲、棉布片,約從腰部至下襬處,繡滿排列整齊、繽紛多彩且細密可愛的動植物紋飾。
明 16世紀
艾虎五毒水田紋錦
  • 中國
  • 單元三 區域風情 / 東亞
這件繽紛的妝花織錦,由多種不同色彩的絲線,交織出水田紋及動物紋。水田紋源自水田衣,即僧侶所穿的百納衣,是由人們捐贈的舊衣物補丁縫合而成的袈裟。原本拼接而成的水田衣,逐漸成為一種織品面料的設計,如這件織錦以紅、黃、藍、綠、白互相交錯的三角形作水田紋。面料上還織有老虎及五毒紋飾,五種毒物有蛇、蜈蚣、壁虎、蠍子與蟾蜍,皆以片金線作為圖像輪廓的裝飾,使紋樣生動富有層次。古人認為,老虎是百獸之長,能噬食鬼魅,驅毒避瘟,而端午則有「驅五毒」的傳統習俗,因此整體紋飾帶有辟邪趨吉的意涵,常作為兒童服飾的面料,期許孩童能平安成長。
20世紀
織金肩布或腰布
  • 印尼 南蘇門答臘 巨港(馬來人)
  • 單元三 區域風情 / 東南亞
位於南蘇門答臘東部的巨港,是東南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同時也是重要的港口與貿易中心。巨港馬來人的傳統禮服,常以織金錦「宋吉」(songket)作為面料,織金織物往往被視為財富與權勢的象徵,金銀線材多半從中國進口,高品質的金線能確保織好的金錦舒適柔軟。肩布通常是一條長布,可從短邊對摺披在肩上作為披肩。這條多色絲質肩布上以金線織了密集連續的八瓣玫瑰與八芒星紋飾,是帶有伊斯蘭風情的常見主題,也是極具巨港特色的織物。
20世紀初期
波卡麗刺繡頭巾
  • 旁遮普地區 (今日巴基斯坦)
  • 單元三 區域風情 / 東南亞
「波卡麗」刺繡的特點,是使用稱為「帕」(pat)的各種鮮豔且未撚的絲線,婦女一般是向游牧商人購買這些昂貴的進口絲線。作為底布的棉布稱作卡達爾(khaddar),則是在本地手紡織造與染色。
 
這件絲光閃爍的波卡麗,有著詩意的名字——花園(bagh)。其設計特點是以幾乎覆蓋整面底布的稠密繡線,創造出極其閃耀的華麗風格。深紅色的手織棉布象徵生育和健康,而刺繡使用金色的絲線,則代表繁榮的寓意。滿繡讓這類「波卡麗」極耗心力,完成一件作品往往需以年計,女孩也在這之間經歷人生的變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