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當期展覽

特別展覽
千年南國─院藏越南主題文物特展
展件清單:下載

越南,這個有著近一億人口、欣欣向榮的近鄰,現代化的風景之下,藏著一段篳路藍縷的曾經。地處東亞與南亞之間,位於東南亞大陸部的沿海,地緣政治為這片土地帶來多變的命運,卻也孕育出獨特的風采。這是個讓人熟悉又陌生的南國,歷史帶著點苦澀,卻有著醇厚的底蘊——堅毅且溫柔。
 
本特展主要藉由院藏的古籍文獻及器物,依主題劃分三個單元,從「千年古國的人物群像」、「風行世界的大越陶瓷」到「半島之龍的機智外交」,重新認識19世紀之前「越南」的族群文化、藝術成就以及自我認同。千年來疆域的流動和文化的多元樣貌,與這塊土地上的越人、占人等族群間的競合密不可分,也與周遭其他國家的互動息息相關;獨特的陶瓷工藝美學,是越人對陶冶關鍵技術的掌握,也是對多元文化淘選後的品味呈現,在15至16世紀的世界貿易競技中大放異彩;而越人審時度勢,身段柔軟,總以機智的斡旋,為己身創造出最有利的空間,藉14至19世紀的文獻,得以一窺南國屹立千年的秘密。
 
Ⅰ 千年古國的人物群像
 越南國土狹長,海岸線綿延近3300公里。悠長歷史中,古國林立,自北而南的主要族群,大致可分越、占與高棉人。今日越南的主體民族─越人,是散居華南與越南北部的「百越」後裔,紋身、善水,能鑄造精美的銅鼓,後者成為越南重要的文化象徵。公元2至10世紀間,中國歷朝不遺餘力地將此地納入版圖,因而留下典章制度、陶瓷工藝等文化影響的痕跡。占族,世居越南中部,與鄰接的高棉人和馬來世界往來密切,早期篤信印度教與佛教,深受印度文明薰染,從10世紀遺存的華麗林迦罩,得以遙想占婆國當年的輝煌;後期逐漸伊斯蘭化,文化面貌也開始轉變。越、占雙方千年來的競爭與互動,以及外來文化折射出的本地風格,共同交織出今日越南豐富而絢爛的文化內涵。
 
Ⅱ 風行世界的大越陶瓷
 18世紀之前,瓷器的燒製始終籠罩著神秘色彩,而越南北部是世界上極少數很早就掌握了陶冶秘訣的地區。自陳朝(1225-1400)後期的14世紀,越南陶瓷已出口到印尼、日本、台灣等地;到了黎初朝(1428-1527)、莫朝(1527-1592),北方的中國正實施海禁,越南陶瓷迅速填補了市場空缺,將貿易網絡擴及東北亞、東南亞、西亞與非洲北部,當中又以東南亞島嶼部為最重要的客戶。此時的主要產地為今日海陽的朱豆窯、河內的昇龍窯等。半脫胎的白瓷溫潤如玉;青花瓷胎釉溫厚,氣質清雅,器形大者端整,小者精巧,紋飾或細緻或寫意,自在宜人。而以釉下青花搭配釉上紅綠金彩,構成複雜絢爛的「越式鬥彩」,則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獨特美感。
 
Ⅲ 半島之龍的機智外交

 在東南亞半島地區東側紮根的越人,相傳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龍種雒龍君的子孫,創世神話揭示了他們與北方大陸的綿密關係。幾千年來,文化順著山水相連滲透其中,卻也時時遭逢主體被兼併的危機。被統治了千年以後,越人於公元939年成立吳朝,自此北面中國,南臨占婆,國際角力的情勢從14世紀晚期明太祖書寫的國書草稿中可見一斑。尤其是面對著文化上孺慕,軍事上戒備的北方強權,18至19世紀清宮舊藏的文獻彷若縮影,呈顯越南如何憑著頑強的軍力,靈活柔軟的手段,處理幾個世紀來的大小外交衝突。機智讓這個堅毅的南國度過無數興衰歲月,在半島上一次又一次地綻放。
展覽資訊
  • 時間 111-08-20~111-11-20
  • 地點 1F S101
  • 費用
越南 陳朝(1225-1400) 佚名 越史略
清乾隆間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國寶
此書原名《大越史略》,共三卷,由陳朝史臣撰著,以漢字書寫,記敘越南上古到李朝的史事,書末附陳朝紀年。為現存最早的一部越南史書,有些記載較後世史書詳盡,深具史料價值;關於成書年代有幾種看法,但較可能作於陳朝初年的太宗朝。後來在越南亡佚,但明朝時部分曾傳入中國,清人補全三卷,並收於四庫全書。「大越」為越南從李朝至西山朝近千年來實際使用的國號,而《卷下》的展出頁面可看到中國敕封並長期使用的國號「安南」,兩者涵義的落差反映了東亞微妙的國際關係。《卷中》載有李朝遷都大羅城並改名昇龍城的故實,其即為今日河內的前身。
越南 李朝(1010-1225)
黃白釉蓮瓣紋蓋罐
自公元1世紀的東漢時期起,由於中國統治期間(又稱北屬時期)所帶來的密切交流,越南北部的陶業同步發展,熟稔於製作各式青瓷、白瓷。然而,雖然形制大體上可以連結到同時代的中國製品,細節卻往往展現在地風格。10世紀獨立建國以後,當地生產的陶瓷流露出更多獨特品味。例如這件器形典雅的蓋罐,以壓印、刻、劃等多種技巧,在蓋面與器肩上塑造精巧且富含立體感的雙層蓮瓣紋,一般推測,這可能是與占婆等印度化國家互動所帶來的文化影響。
越南 占婆第六王朝(10世紀)
林迦罩
林迦(linga),象徵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濕婆(Shiva)的一種面貌,以男根為造型,時常安置在附出水口的方槽或圓槽─「尤尼」(yoni)上,後者代表女陰,祭祀時將淨水或牛奶澆淋在林迦上,再從尤尼的出水口流出。其根源於生殖崇拜,以抽象的形式象徵宇宙運行的純粹本質。比起信仰的原生地印度,關於林迦祭儀的碑銘記載、圖像或遺物多留存在占婆相關遺址。由占婆碑銘可知,國王常以貴金屬製成的林迦罩,套在石製林迦上作為對神明最誠摯的進獻。本作主要分為銀製的罩體和琥珀金製成的濕婆頭像,皆為錘打而成,工藝十分精巧。此類作品現今存世數量不多,相當珍貴。
越南 黎初朝(1428-1527)
青花鳳凰牡丹瓶
黎初朝(1428-1527)、莫朝(1527-1592)期間,正逢明朝實施海禁,越南陶瓷為因應世界市場的需求而蓬勃發展,開啟了光輝燦爛的一段時期,甚至遠銷至西亞、北非。一件收藏在土耳其砲門宮、舉世聞名的重器─「大和八年(1450)」銘天球瓶,反映了越南青花卓越的工藝成就。而本件大瓶器式端凝莊重,胎釉溫雅,飛鳳紋、纏枝牡丹紋描繪細緻,也同樣是難得一見的經典作品。
越南 黎初朝(1428-1527)
白瓷印花菊花碗
  • 國寶
這件製作精良的白瓷碗,胎體輕薄可透光,碗內壓印的菊花紋樣相當細緻。研究者指出,同類作品不僅發現於沈船,河內昇龍皇城遺址還出土帶有「官」字款的作品。且更為難得的是,本件不僅為少數清宮舊藏的越南瓷器,從留在器底的御製詩文可知,深具鑑賞眼力的乾隆皇帝曾誤以為這類作品是由明代永樂朝所燒造,並且別出心裁地選配一件古玉璧權充盞托,將其作為茶器使用。
越南 黎初朝(1428-1527)
青花加彩獅戲大盤
盤底附著的海生生物遺跡,透露了這件大盤應是沈船打撈出水。海水磨去了光亮的釉面與繽紛的色彩,但從筆繪流暢優美的青花紋樣以及殘存的紅、綠彩,可以推想原本光彩奪目的視覺效果。由近年的考古成果可知,河內昇龍皇城城區內及周邊的窯場,不僅製作包括御用瓷器在內的高品質作品,也生產這類繁複絢麗的釉上彩瓷,與海陽省的朱豆窯,同為15至16世紀越南外銷陶瓷全盛期最重要的產地。
明太祖御筆(二)冊
明 太祖 諭占巴國王
本件為明太祖留下的數十篇御書之一,以朱墨撰寫欲傳遞給占婆國王的抱怨,諸如之前進獻的貢象與舞者不符水準,以及藉地利之便苛扣他國進呈給明朝的貢物等;據研究者考證細節,應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派遣董紹前往占婆宣諭的文書草稿。文中忿懣地警告占婆國王阿答阿者(越文稱制蓬峨),稱其「北有安南之敵,南有真蠟、爪哇之隙」,現在又得罪明朝,「一切作為,甚非子孫之福。」從這些字句,隱約顯露當時各國彼此相抗,以及拉攏北方大國明朝作為制衡的詭譎局勢。
清 高宗敕編 欽定安南紀略
清乾隆間武英殿朱絲欄寫本
《欽定安南紀略》屬於《方略》,為清宮史館將重大戰事相關檔案整理成冊的一種史籍,本書記錄的是乾隆時期的一場清越戰爭。戰事起因自越南內戰,西山軍起義打敗清朝認證的後黎朝,成立西山朝,後黎朝國王嗣孫請求清朝出兵協助。初期幾場勝仗之後,清軍被驍勇善戰的阮惠(又稱阮文惠,後改名阮光平)所率領的西山軍大敗潰逃。雙方在這場勝敗之後的互動十分關鍵,清廷要求阮惠親自到中越邊境的鎮南關認罪,而如展出頁面所示,阮惠派遣姪子阮光顯進行了一場精彩的外交行動,弭平後續可能引發的戰事。
清嘉慶四年五月十日
安南輓乾隆帝金箋
身為清朝官方承認的西山朝國王阮光纘,為了與日後成立阮朝的阮福映勢力對抗,用兵的錢糧壓力頗大,研究指出其一方面暗中扶植海盜劫掠清朝東南沿海,一方面盡力維持越中關係穩定。清嘉慶四年(1799),太上皇乾隆帝崩逝,接獲此消息的阮光纘備妥金箋、表文及各式貢物致哀,展現誠意。金箋以金線裝訂成冊,收納於藍地金銀花織錦封套中,書封及內頁皆以泥銀描繪,飾以錢紋和萬字紋邊框,內繪五爪雲龍紋,線條流麗,內文則以端整的墨書撰寫,整體工藝華麗可觀。
清道光十四年八月初六日具奏
奏報越南國差官護送廣東遭風戰船弁兵回粵事 盧坤等奏摺錄副
從清代檔案中,可以看到中越另有一種特殊互動形式─海難救助。福建、廣東的官、民船,時常遇上暴風雨後漂流到越南,反之亦然,故雙方發展出固定的互助模式。對中方而言,越方對海難者的悉心照料,體現了雙邊關係的穩固;而對越方來說,護送遭難官兵返回中國,則是很好的貿易機會。本件奏摺呈現道光十四年廣東官兵遇難漂流到越南清化的情形,即是一例。
 
值得一提的是,隔年十月,澎湖人蔡廷蘭自金門搭船返家時也遭遇海難,漂流至越南廣義省。他婉拒了越方以官船護送的好意,堅持走四個月的陸路從越南返回福建,將沿途見聞寫成《海南雜著》,留下清領時期臺人眼中的越南風土民情,也成為臺越交流珍貴的文字紀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