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當期展覽

常設展覽
人氣國寶
展件清單

蘭亭的遊與思

  〈蘭亭集序〉,或稱〈蘭亭序〉,是譽為千古第一書聖的王羲之所作的一篇序文,敘介東晉永和九年(353),在今浙江省紹興西南的蘭亭,舉行春日祭祀兼雅集活動時所收錄的詩集。本篇無論文詞、文意與書法都謂為傑作,雖然原件已經不存,但仍留下許多臨仿摹本與石刻拓本,自古以來無數書家不斷追仿效法其優美典雅的形體與精神,化為自身重要的藝術養分。
 
  〈蘭亭集序〉的內容,一開始描述春日出遊的清新舒暢,以及人們沉浸於愛好中的愉悅滿足,不意卻話鋒一轉,慨嘆世事無常,生命中的美好轉瞬即逝。然而文末寫道:「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當他觀覽前人文章,為其傷懷感同身受,就如後人閱讀此文亦將心有戚戚,世事雖起伏多變,古今之間可以心意相通、同感同懷,未嘗不是變動中的一種永恆。
 
  有鑑於此,本次展出〈定武蘭亭真本〉,希望觀者不僅關注羲之與〈蘭亭序〉本文,也能並覽趙孟頫等宋元名家的題跋記述,同時精選宋元時期各類反映自然意趣之物,以揣測宋元文人對於蘭亭春遊可能會有的想像。距離蘭亭盛會其時,已近乎1,700年,王羲之超凡脫俗的書法與文學之美,加之後世文士延續不輟的迴響,共同成就經久不衰的文化經典。
展覽資訊
  • 時間 常設展覽
  • 地點 3F S302
  • 費用
王羲之
定武蘭亭真本 卷
前人指路—〈定武蘭亭〉的鑒與藏
  永和九年(353),書聖王羲之(303-361)作〈蘭亭序〉。原蹟失傳,化身無數臨摹本與石刻拓本,〈定武蘭亭〉因其刻石在定武(今河北真定縣)發現而得名。宋人認為〈定武蘭亭〉點畫結構近似歐陽詢(557-641),為諸刻之善;院藏〈定武蘭亭真本〉又為傳世最完整的宋拓善本,因以薄紙摹搨,筆畫較肥,氣息渾古而意態從容。歷代文人書家如趙孟頫(1254-1322)等心想手追,於前、後隔水及拖尾處寫下每人心中不一樣的蘭亭故事,值得細細品味琢磨。
清乾隆四年(1739)黃振效
雕象牙蘭亭脩禊小插屏
蘭亭春遊
  此件象牙整體雕作竹節形,凹弧面高浮雕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親友於蘭亭脩禊的場景。山水景致以上下蜿蜒溪水為幹,水面浮杯,文人臨河聚飲、吟詠,點出曲水流觴活動。高處有一座亭榭,呼應「蘭亭」之名。亭內一人倚欄俯瞰眾人,位居主人位置,令人聯想到作序的王羲之。凸面雕蘆雁圖,採邊角式構圖,紋飾集中於右下方,使畫面有適度留白。正反兩面一疏一密,緊弛有度。
  凹弧面左下陰刻填黑楷款:「乾隆己未(1739)季冬,小臣黃振效恭製。」黃振效是來自廣東的牙匠,於乾隆二年至九年入造辦處服務。本器精鏤細刻,體現廣東牙雕風格。
西漢
玉耳杯
一觴一詠
  耳杯形如雙手合掬,腹側雙耳擬左右拇指。又名「羽觴」,常作酒杯用,從戰國至魏晉南北朝均有發現。〈蘭亭序〉:「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王羲之曲水流觴所用酒杯當屬此形制。耳杯材質多樣,有見陶、漆、玉、銅、玻璃多種材質,玉耳杯尤為貴重。
宋至元
龜游荷葉洗
遊目騁懷─宋元時期文人的書齋臥遊
  筆洗立雕成兩片荷葉,大荷葉為器身,小荷葉與下方透雕的慈菇莖條構成耳鋬,頗具巧思。兩荷葉面上各有一龜,荷葉底部淺浮雕一蟲,生機盎然。龜游荷葉自宋代起,成為玉器表現題材,有長壽之意,也是皇帝具良好德性的祥瑞。
金、南宋至元
秋山仕女焚香玉飾
遊目騁懷─宋元時期北方民族的春遊與秋遊
  「春水秋山」是金至元代興盛的玉器題材。春水主要描繪春季放鵠補鵝,秋山多描繪秋獵山林群鹿。題材內容起源於遼代皇帝春捺鉢、秋捺鉢,反映契丹人漁獵文化。金代亦繼承習俗,並發展成女真人最具代表性的玉器題材。到元代,此玉器題材出現的地域更擴及南北。
南宋
仲駒父獸面紋甗 明改製
覽昔興感─宋元時期學古之風
  甗原是商周時期青銅炊具,上部稱作甑、下部作稱鬲。鬲內盛水加熱,上升的蒸汽將甑內的食物蒸熟。此甗最初沒封底,也無蒸盤,因此無法裝水和放食物。由平板化獸面紋、像花朵的變形雲紋及螺旋狀雷紋,可知是宋代作品。甑內壁有銘文,取自《宣和博古圖》〈仲駒父敦〉銘文,兩者是不同器類。此甗後來又焊接底部,推測是明代晚期為了「復原」甗原貌所進行的再加工。這件奇特的甗疊加宋明兩代對上古青銅甗的想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