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當期展覽

常設展覽
忽必烈和他的時代
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約1162–1227)統一蒙古諸部,建立大蒙古國並展開震撼世界的對外擴張。其子孫陸續征服中國北方、中亞、東歐草原與西藏,並於1258年攻陷伊斯蘭世界的中心巴格達。至其孫忽必烈(1215–1294,1260–1294在位,廟號元世祖)採納漢制,1271年建國號「大元」,最終於1279年征服位於江南的南宋。

這是一個多元文化競技的時代。交通上,不僅歐亞內陸間往來頻繁,海上貿易亦逐漸發展。而與以往中原王朝奉漢文化為尊不同,在蒙元時代,草原文化、漢文化、藏傳佛教、伊斯蘭教,甚至歐洲基督宗教,皆在歐亞大陸的場域中彼此碰撞。曾因宋、金分治而隔絕的江南與華北,也因元朝的大一統而有更多的往來。

本展以〈元世祖〉與〈元世祖后〉國寶級肖像為中心,搭配蒙元時代的相關器物,一窺此時期的多元文化面貌:「春水」與「秋山」玉雕延續遼金時期的狩獵題材;元代皇后肖像中所戴的「罟罟冠」為蒙古貴族婦女特有冠飾,紅袍衽襟上的「納石失」織金錦、與霽青描金杯盤的圖樣則顯示伊斯蘭工藝的滲透;進口鈷料的使用更在瓷器史上開啟新的篇章。
展覽資訊
  • 時間 常設展覽
  • 地點 3F S302
  • 費用
元代帝半身像
元世祖
  • 絹本設色
  • 冊頁
  • 國寶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1260年登基為蒙古大汗,並在1279年統治全中國,是負有治世長才的蒙古統治者。世祖后徹伯爾﹙?-1281﹚,生性仁明機智,勤儉自律,中統初年(1260)立為皇后,輔佐世祖,興邦治國,至元十八年(1281)崩,升祔世祖廟。
 
蒙古族衡量統治者的成就,在於其是否能把更多的財富、土地與人民納入既有版圖內,忽必烈亦對外擴張,以軍事行動攻克南宋、東征高麗、入侵日本。身為多民族帝國的統治者,世祖創制「八思巴」文作為通用的國字,並成立跨區域、多民族的幕僚群與行政官僚體系。身為蒙古大汗,忽必烈維護蒙古族傳統,同時保持各民族文化的平衡發展。在位期間所採行的文化政策,影響當代與後世多元發展。
元代后半身像
元世祖后、元順宗后
  • 絹本設色
  • 冊頁
  • 國寶
元代帝后半身像冊,即在服制與繪畫技法上,呈現蒙元帝國多元文化的交融。畫中世祖梳理蒙古男子髮式「婆焦」,頭戴皮製暖帽,身著單色衣袍 ; 世祖皇帝后徹伯爾(右幅)與順宗皇帝后塔濟(左幅)均著袍服,錦緣為伊斯蘭織金錦「納石失」,頭戴「罟罟冠」(考古遺跡請觀影片秒20:46),是蒙古貴族婦女的獨特冠制。所繪帝后御容,以細勁的線條,勾勒人物身形與五官輪廓,再染暈臉頰、眼窩與下額,強調皮膚的肌理與質感。有別於中國繪畫以線條為主、淡染為輔的傳統,應是來自中原以外地區的繪畫技法。
 
「半身像」是繪製大型御容畫或是織製緙絲肖像的範本,因畫上未署款,作者身份與創作年代尚待考證,清乾隆十四年(1749)重新裝潢後移藏於南薰殿。
金-元
「春水」玉飾
春日,海東青鹰隼是蒙古草原狩獵場上的利器。

這件條狀橢圓形的玉飾,以多層透雕工藝刻劃蘆葦、蓮花叢中發生的襲擊景致。右上方,一隻身形雖小卻矯健迅捷的海東青,雙抓襲擊天鵝的腦門,振翅直衝雲霄。天鵝驚惶振翅,喙微張長鳴,神色倉皇,似欲迫降進入花叢迴避。玉飾雕工細膩,生動再現猛禽矯捷與天鵝驚覺的瞬間,驚心動魄。類似紋飾題材的玉雕以「春水」名之,是草原民族所鍾愛,靜動交錯,極富生趣。

青白玉質溫潤細膩,雕工精妙。匠人特意保留部分黃玉皮,使黃白相間,透亮靈動,倍添生氣。
金-元
「秋山」與仕女焚香玉飾
秋日,櫟葉轉紅,正是蒙古黃金貴族圍獵之時。

此雙面玉飾雕工精妙,各具意趣。一面展現秋日山林之景——蒼茫山丘上,蒙古櫟樹盤石而生,紅葉如霞。樹下,猴子與鹿警覺張望,空氣中瀰漫無聲的緊張。

翻至另一面,畫風驟變,寧靜安詳。老松下,仕女焚香誦經,超然出塵。左上方,一女子捧仙桃,似長壽女仙麻姑,騰雲駕霧而來。松下仙鶴佇立,靈芝環繞,寓意吉祥長壽。

此乃元代「秋山」玉雕佳作,以青白玉為質,玉皮泛黃,巧作紅葉之色。鏤空細琢,技藝純熟,展現萬物共生與道教意境。
元 十四世紀
青瓷高足碗
元代瓷器深受草原游牧文化影響,尤以高足碗最具代表性。高足杯自羅馬、薩桑時期已有,不過底徑較小。至元代,底徑加寬,形如碗,大小不一,皆足高而立,成時尚。《事林廣記》(1297-1307)版畫顯示,小型高足碗並置,用以盛果品。而德國國家圖書館藏〈元伊兒汗國大汗登基典禮〉細密畫中,大汗與王妃手持高足杯,約11公分口徑,盛紅色液體,或為紅酒杯。

此次展出的青瓷高足碗,口徑13公分,底寬,足修長如喇叭,釉色黃灰,釉面開片縱橫,「金絲鐵線」黑黃交錯,為杭州老虎洞窯特色。元代寬底的高足碗傳世與出土甚多,可見流行之盛。類似款式亦見於西藏博物館藏龍泉窯瓷器,作為寺院茶碗。

至於高足碗的設計,尤值探究。〈元伊兒汗國大汗登基典禮〉細密畫顯示,元人宴飲時少用桌子,手捧高足碗,或便於執持傳遞,或成風尚。此制影響明清,終成瓷器一大宗脈。
元 十四世紀
霽青描金單把杯、托
小型杯、盤,釉色如藍寶石,以氧化鈷為釉,創於元代。

杯身漏斗形,單把丁字折角上斜;盤口外折,平底。釉面殘存描金銀黏著痕。杯內口沿與底飾菱格、十二星芒團花,帶伊斯蘭風韻;杯外殘留梅枝紋,顯中原文人氣息。盤內隱約雙龍戲珠。底施黃褐護胎汁,口沿嵌金屬稜釦。杯上梅花金彩遺痕,類似河北保定元代窖藏,院藏金彩或為原繪。

元代墓葬多見單把杯、托組合,如北京昌平、浙江泰順、安徽安慶窖藏,伴隨出來的有匜、玉壺春瓶成四件組,推測玉壺春為酒瓶,杯、托即酒具。此組無論器型、釉色皆元代新創,紋飾融伊斯蘭與中原文化風格。
元 十四世紀
青花葫蘆式把壺 青花花卉紋蟠螭方罐 青花人物紋玉壺春瓶
以毛筆蘸氧化鈷釉料,輕輕勾勒紋飾,覆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燒製,遂成青花瓷。這一工藝是元代十四世紀最具創意之發明。當時的元青花,隨海陸交通遠渡重洋,銷往東南亞、中東、蒙古草原、中亞、西亞,乃至東非,其掀起各地青花瓷燒造的浪潮,綿延至今。

展出的玉壺春瓶,瓶腹之上,繪有柳、竹、靈芝、菊花,皆唐宋以來之傳統圖案。花卉間隔四人物,裝束各異,或甩袖、或拱手、或揖讓,動作誇張,似戲曲舞臺之生動場景。推測此為元人喜愛的戲劇橋段,躍然瓷上,別具一格。展出的方形小罐與葫蘆瓶,其折枝花葉,筆意迅疾,灑脫不羈,盡顯自信,正是元青花的特色。相較於繁縟密實的青花紋飾,這幾件作品布局疏朗,留白頗多,屬於簡易一類,尤為東南亞所喜。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Southern Branch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地址:612008 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電話:05-3620777 聯絡我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