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展覽預告

常設展覽
包羅萬象—院藏亞洲織品展
展件清單下載:第1檔

展覽概述
織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論是穿著打扮、日常用品,還是空間裝飾,都能看到織物的身影。本次展覽精選院藏亞洲織品文物,規劃為「包覆與盛物」、「裝飾與辨識」、「護佑與祝福」三個主題,分別從實用功能、社群關係、精神象徵等面向,呈現織物跨越時代與地域的多元面貌與豐富意涵。
本展還設有學習體驗區,透過實例展示、放大圖說與觸摸體驗,介紹基本的纖維材料與製作技法;並配合視障觀眾需求,提供了兼具文字與點字的雙視圖冊。此外,配合故宮亞洲藝術節的年度主題,本展的「婚慶盛裝」單元展示馬來西亞的結婚禮服,呈現其中的禮俗文化,以及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期盼。
 
*特別感謝國立臺灣博物館慷慨出借臺灣原住民族文物,使本次展覽內容更加豐富。
 
一、包覆與盛物
織品由多元的纖維與技法製成,於日常生活中發揮各種實用功能:可以包裹我們的身體,提供遮蔽及保護;也能覆蓋與妝點空間,使環境舒適而美觀,並營造出特定氛圍;還可以盛裝物品,以避免磨損和碰撞,也方便隨身攜帶。
 
二、裝飾與辨識
織物是社會區別與美學表達的重要標誌。人們透過織品服飾的材質、工藝、色彩、圖案等,提升自身外貌、展現審美品味,也顯露身份地位與群體認同。特別是掌握權力與財富者,常藉由華麗且稀有的衣著,來彰顯尊榮與權威。
 
三、護佑與祝福
織品在許多文化中蘊含精神層次的意義與功能,某些織物被認為具有特殊力量,能驅除災厄或疾病,保護人們度過出生、成年、結婚、生育、死亡等重要階段。此外,織品上的裝飾圖案也經常帶有吉祥寓意,被視為能帶來幸福與好運。
 
婚慶盛裝
結婚是人生中的重要里程碑,馬來傳統婚禮融合伊斯蘭信仰與在地文化,主要儀式包括探詢、提親、訂婚、婚約、並坐等。在婚禮宴席中,新娘通常身穿優雅的古籠裝(baju kurung),由上衣與長裙組成,搭配精緻頭巾與黃金首飾;新郎穿著傳統的馬來裝(baju Melayu),包括上衣與長褲,下身圍裹織金腰布,頭戴「登果洛」帽飾(tengkolok)或宋谷帽(songkok)。新人並肩端坐在禮座上,宛若國王與王后般尊貴,接受賓客們的誠摯祝福。
左圖 右圖
 
亞洲織品數位體驗
織品服飾一直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與品味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染織工藝受到地理環境、社會經濟、貿易交流、民情風俗等不同影響,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面貌。本空間結合故宮典藏文物與前瞻數位科技,邀請您化身為「織品小工坊」的專業職人,創造出美麗經典的織品;您也可以站在「亞洲穿衣鏡」前,與故宮的織品文物進行配對與變裝,以互動方式探索亞洲織品的獨特魅力!
左圖 右圖
展覽資訊
  • 時間 常設展覽
  • 地點 3F S304
  • 費用
柬埔寨 / 20世紀
樓閣寶塔人物動物紋伊卡禮儀掛飾
  • 南購織000228
  • 第1檔展出(2025.3.22 – 6.22)

這件長度達五公尺的緯向伊卡絲織物,邊緣縫有掛環,是信徒供奉給佛寺的掛飾。裝飾主題取自柬埔寨佛教的「三界」概念,將宇宙分為上層天界、中層人間及下層地獄,以鼓勵人們行善積德。依據學者研究,畫面呈現眾神之王因陀羅所在的忉利天,有華麗的宮殿、寺廟與寶塔,周圍環繞著人物、鹿、神鳥、樹、傘蓋、幡旗等祥瑞意象。
柬埔寨 / 20世紀
樓閣人物幡旗紋伊卡禮儀掛飾
  • 購織000014
  • 第2檔展出(2025.8.2 – 11.2)
這件色彩繽紛、圖案精緻的緯向伊卡絲織物,是佛教寺廟儀式中使用的掛飾。其設計描繪了多層屋頂的寺院建築,屋脊上裝飾著神蛇那伽,寺中可見人物活動的身影。寺院前方豎立著高聳的旗桿,懸掛了隨風飄揚的狹長幡旗,用以宣告重要的節慶或集會。
阿富汗 / 19世紀
花卉幾何紋刺繡連衣裙
  • 南購織000098
  • 第1檔展出(2025.3.22 – 6.22)

阿富汗傳統的女性長款連衣裙,由上身衣片、袖管與裙身縫製而成,常見以色彩鮮艷的絲質或棉質布料製作,並綴有精緻的手工刺繡,圖案多為花卉、植物與幾何紋樣。這些繽紛而華麗的連衣裙,通常使用於婚禮或節慶等特殊場合,象徵喜悅與祝賀。穿著時,一般會搭配寬鬆長褲,以及覆蓋頭與肩部的披巾,不僅展現當地文化傳統,也符合伊斯蘭教對遮蔽身體的服裝規範。
巴基斯坦 / 19 – 20世紀
幾何紋刺繡連衣裙
  • 南購織000091
  • 第2檔展出(2025.8.2 – 11.2)
科希斯坦(Kohistan)位於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交界的高山與丘陵地帶,當地的半游牧民族透過節慶服飾展現其獨特的織物傳統。女性連衣裙以黑色棉布製成,裙擺由數百片布料精心拼接,營造出厚重層疊的效果。衣身綴有繽紛的絲線刺繡,並飾以小珠子、鈕扣、金屬飾件等各式材料。
柬埔寨 / 20世紀
幾何紋伊卡裙布
  • 南購織000223
  • 第2檔展出(2025.8.2 – 11.2)
此件絲質裙布(sompot)寬約一公尺、長約三公尺,通常作為「絆尾幔」(chong kben)使用。這種穿法流行於柬埔寨、泰國與寮國,是將布料圍繞下身,固定於腰際,再從雙腿之間穿過,並紮進腰部後方,形式類似於褲裝。此裙布採用緯向伊卡技法,織造前先將圖案染色於紗線上,織成布料後呈現略為模糊且柔和的視覺效果。
孟加拉地區 / 20世紀
人物植物紋刺繡床罩
  • 南購織000825
  • 第1檔展出(2025.3.22 – 6.22)

「坎特」(kantha)是孟加拉地區特有的傳統工藝,當地婦女將家中舊的腰布、紗麗等棉布多層疊放,以簡單的平針技法縫製成寢具、掛飾、蓋巾等生活用品。針縫過程在布料表面留下大量白色直線,形成波紋效果,另外再搭配多彩刺繡,呈現各種人物、動物、花卉、植物、交通工具等圖案,形象生動有趣,反映出女性的勤儉與創造力。
寮國 / 20世紀
幾何紋織錦蓋毯
  • 南購織000563
  • 第2檔展出(2025.8.2 – 11.2)
這件來自寮國的蓋毯是由兩幅棉布縫合而成,採用了添加額外緯線的技法,織入豐富的彩色圖案,包含人形、動物與幾何紋樣,兼具裝飾性與吉祥寓意。此類製作精美的日用織品,多為女子嫁妝的一部分,於婚禮時贈予夫家親屬,可作為披肩、寢具或嬰兒包巾等多元用途。
印度 / 20世紀
花卉幾何紋刺繡嫁妝袋
  • 南購織000729
  • 第1檔展出(2025.3.22 – 6.22)

印度古吉拉特邦與巴基斯坦信德省相鄰,當地游牧民族以精湛的刺繡工藝聞名,婦女運用彩色絲線創造出花卉、動物與幾何圖案,並喜愛縫入小鏡子、亮片、珠子等裝飾物,呈現繽紛閃亮的效果。這件信封造型的刺繡袋,既可收納隨身物品,也是女性結婚時的嫁妝。
印尼 峇里 / 19 – 20世紀
幾何紋織金錦禮儀裙布
  • 南購織000406
  • 第2檔展出(2025.8.2 – 11.2)
這件來自峇里島的禮儀裙布,是以織金錦工藝製成,織造過程中加入額外的金屬線與彩色絲線,創造出豐富的幾何圖案。過往峇里島的織金錦僅於宮廷內製作,專供高階種姓貴族使用。隨著時代演變,此類華麗織品已不再受階級限制,成為峇里人於重要儀式中穿著的傳統服飾,展現其審美品味與文化認同。
印度,外銷印尼市場 / 19 – 20世紀
花卉幾何紋繪染印金裙布
  • 購織000003
  • 第2檔展出(2025.8.2 – 11.2)
這件繪染棉布來自印度東南部科羅曼德海岸,稱為聖芭吉布(kain sembagi),中央區域為花卉與幾何圖案,兩端則有成排的三角紋,是專為印尼市場設計。在蘇門答臘的港口城市如巨港、占碑等地,工匠運用印金技法(prada)加以裝飾,是將金箔以膠黏附於布料表面,呈現華麗閃亮的效果。由於黃金價格昂貴,通常僅對穿戴時外露的部分進行飾金。
印尼 蘇門答臘 / 19世紀
花卉幾何紋織金錦肩布
  • 購織000001
  • 第1檔展出(2025.3.22 – 6.22)

宋吉(songket)織金錦工藝,是在絲織品中以加緯技法織入金、銀線,盛行於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是財富與權勢的象徵,深受王室宮廷青睞,成為奢華織物的代表。這件來自蘇門答臘巨港的織金錦肩布,中央為菱格與花卉紋,兩端有三角形的竹筍紋(pucuk rebung),寓意生機蓬勃。
印尼 爪哇 / 19世紀
幾何紋拼布禮儀外套
  • 南購織000001
  • 第1檔展出(2025.3.22 – 6.22)

透過貿易取得的高級紡織品,過往在印尼群島廣受尊崇,統治階級常藉由穿戴或展示這些布料,來彰顯其尊貴地位。這件來自爪哇的拼布外套,由千餘片不同花色的小布片縫製而成,包含當時珍稀的印度繪染布、歐洲毛氈等。此類服飾通常由王室、貴族或高階祭司在出席重要慶典或儀式時穿著,象徵著權力、靈性與庇佑。
泰國 / 20世紀
絨球刺繡童帽
  • 南購織001257
  • 第2檔展出(2025.8.2 – 11.2)
居住於泰國北部山區的瑤族,以精巧細緻的刺繡工藝聞名,至今仍保有泛靈信仰的傳統。母親們會親手為嬰幼兒製作棉布小帽,並綴以彩色刺繡與碩大的絨球。當地人相信,紅色絨球看起來像鮮花,能使惡靈誤認孩子為花朵,從而平靜離去、不加傷害,藉此庇佑小朋友平安成長。
印尼 / 19 – 20世紀
蠟染經文布
  • 購織000005
  • 第2檔展出(2025.8.2 – 11.2)
這件棉質經文布是為印尼群島的穆斯林族群所設計,採用蠟染工藝(batik)製成,以液態的蠟塗繪於布面作為防染劑,在染色過程中保留布料底色並形成圖案。作品上佈滿了模仿阿拉伯文書法的紋樣,並結合星芒、花卉,以及刀尖呈現雙岔的「阿里之劍」(Zulfiqar),象徵勇武、正義與伊斯蘭信仰。此類布料常用作禮儀服飾、掛飾或棺槨蓋布等,被視為具有庇護力量,能協助人們度過戰爭、疾病等挑戰,也在宗教儀式與喪葬場合中發揮重要功能。
印尼 蘇門答臘 / 20世紀
幾何紋伊卡禮儀用布
  • 南購織000294
  • 第2檔展出(2025.8.2 – 11.2)
蘇門答臘島北部巴塔克族(Batak)的傳統織物「烏洛斯」(ulos)多以棉線製作,採用經向伊卡技法:先將經向紗線進行綁紮及染色,再織成布料並顯現圖案。這件藍黑色的烏洛斯是重要的禮儀用布,常見於婚禮中由新娘父母贈予新郎父親,或在女兒懷孕滿七個月時作為贈禮,藉以表達關愛與祝福。
印度,外銷伊朗市場 / 19世紀
拱門紋繪染掛飾或地墊
  • 南購織001468
  • 第2檔展出(2025.8.2 – 11.2)
這件繪染棉布產自印度東南部的科羅曼德海岸,當地工匠擅長運用天然染料、媒染劑,以及印染與手繪技法,製作色彩亮麗、圖案精美的布料。此作品是印度專為伊朗(波斯)的穆斯林市場所設計,可用作掛飾或祈禱時的地墊。其裝飾主題為拱門造型的建築,拱門內部佈滿花卉圖案與水滴狀的佩斯利紋,宛如通往繁盛花園的大門。拱門上方飾有阿拉伯文祈禱語:「讚美至高的真主,將讚頌歸於祂」,象徵信徒在虔誠的信仰實踐中,踏上通往天堂的道路。
土庫曼 / 19 – 20世紀
刺繡童衣
  • 南購織000162
  • 第1檔展出(2025.3.22 – 6.22)

土庫曼游牧民族的母親為了保護幼童,會製作色彩繽紛的上衣,讓孩子穿至四、五歲,以護身避邪。這類上衣通常由婦女們合力縫製,裝飾以豐富的刺繡,並綴有鈴鐺、貝殼、錢幣、護身符、流蘇等飾品,藉此轉移「邪惡之眼」的注意力,避開疾病與災厄,庇護孩童平安成長。
印尼 峇里 / 20世紀
花卉幾何紋伊卡禮儀用布
  • 南購織000462
  • 第1檔展出(2025.3.22 – 6.22)

這件峇里的禮儀布稱為「哲布」(cepuk),意指面對神聖力量。其使用手捻棉線、採緯向伊卡織成,設計受印度帕托拉織物影響,以紅色為底,中央為花卉與幾何圖案,邊緣有三角形齒紋,寓意驅邪。峇里人相信哲布蘊含保護力量,用於寺廟供奉、儀式服飾,以及覆蓋或鋪墊遺體。
馬來西亞 砂拉越 / 19世紀
鱷魚幾何紋伊卡禮儀用布
  • 購織000101
  • 第1檔展出(2025.3.22 – 6.22)

「普哇庫布」(pua kumbu)是砂拉越的伊班族(Iban)最精美且神聖的織物,使用棉線製作,並透過經向伊卡技法織成,紋樣設計受自然環境、夢境與信仰啟發,常見動物、植物、人形、神靈、幾何圖案等。伊班族認為普哇庫布具有保護與祝福的功能,廣泛使用於各種節慶及生命儀式,也是家族傳承的珍寶。
寮國 / 20世紀
寺廟寶塔人物動物紋織錦禮儀掛幡
  • 南購織000562
  • 第1檔展出(2025.3.22 – 6.22)

禮儀掛幡「通」(tung)是狹長、垂直懸掛的旗幟,流行於泰國北部、寮國、緬甸撣邦、中國西南等上座部佛教地區,通常由女性信徒織造,於節慶或儀式中供奉給佛寺,藉此為往生者累積功德,也象徵對未來的祝願。這類掛幡多以白色為底,以加緯技法增添彩色裝飾,常見紋樣包括佛寺、寶塔等宗教建築,並搭配動物、人物、植物、船舶、幾何圖案等。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Southern Branch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地址:612008 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電話:05-3620777 聯絡我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