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展覽回顧

特別展覽
「蔡牽與王得祿」特展
本展覽因本院展覽規劃之故,提前於109年1月2日卸展,本院展覽資訊請參考最新消息:最新消息

  蔡牽1761-1809),福建同安人,出身寒微,乾隆六十年(1795)間入海,靠重整閩浙海域鳳尾、水澳兩幫海上勢力,以及接收安南「艇匪」殘餘勢力,迅速崛起;進而從嘉慶二年(1797)還不甚著名,到嘉慶五年(1800)已躍升為福建洋面唯一擁有三十餘隻船的大集團。檔案記載,蔡牽「身材矮小,面色黃瘦,在太陽穴有刀傷疤痕,身著蕉布短衫,青紗褲子,花綢巾包頭,手戴金鐲,赤腳穿鞋,賊眾乎為大老板,也有稱為大出海」,他的勢力北竄山東,南往粵洋、安南,除在閩浙及兩廣沿海劫船越貨、限制航道、收取「出洋稅」,與香港的張保仔相互支援、呼應外,又曾稱霸臺灣海峽,在鹿耳門、噶瑪蘭建立據點。

  王得祿(1770-1842),嘉義人,是清國時代臺灣籍的最高武將。乾隆年間林爽文事件時,募勇解諸羅城圍而崛起;嘉慶年間除參與護送冊封琉球國王特使外,也加入追剿東南海盜行列。自投身清國水師後,長期與蔡牽交戰,一路由千總、守備、遊擊、副將、總兵,而後替補追緝蔡牽而殉難的李長庚1752-1807),晉升為從一品浙江提督。

  清嘉慶三年(1798)嘉慶皇帝點名王得祿「緝拿務獲」蔡牽。蔡牽於嘉慶八年(1803)首次攻擾臺灣,以後接續進犯鹿港,進泊鹿耳門,嘉慶十年(1805)攻佔滬尾(今天新北市淡水區),自稱「鎮海威武王」,嘉慶十一年(1806)進據洲仔尾(今臺南市永康區),因金門總兵許松年、澎湖水師副將王得祿率軍趕至應戰,遂轉而據守噶瑪蘭(今宜蘭)。但再度受王得祿追擊,才離開臺灣,退回閩浙洋面。嘉慶十二年1807)十二月,受命專捕蔡牽的浙江提督李長庚被蔡牽狙殺。王得祿接續對決蔡牽。

  嘉慶十四年(1809)接任福建水師提督的王得祿與浙江提督邱良功,合力在浙江台州漁山外洋圍攻蔡牽。王得祿在此役中中砲受傷,但仍下令以坐船衝撞蔡牽船舵,蔡牽船覆落海身亡,一代海上梟雄殞落。此後清廷改變臺灣軍事佈署與海口防務。蔡牽與王得祿的海上對決,展現十九世紀初年臺灣沿海情勢與清國的海上治理。由於蔡牽的跳梁海上,造就日後王得祿的彪炳功業,讓王得祿有機會由千總起身,歷經嘉慶、道光朝,從賞封二等子爵到追封伯爵,而後太子少保甚至被追贈太子太師銜。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蔡牽與王得祿」特展,結合院藏檔案、奏摺,搭配地方傳說和藏於民間的畫像、袍服、誥命,以及臺灣各宮廟收藏有關贈匾,整合官方與地方資料,藉由民間梟雄蔡牽與官方提督王得祿的海上對決,闡述十九世紀臺海的風雲史。
 
 

展覽資訊
  • 時間 108-07-25~109-01-02
  • 地點 3F S302
  • 費用
清 乾隆
《平定臺灣圖》「枋寮之戰圖」
  • 縱 50 橫 85.5
清乾隆年間的林爽文事件,從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起事以來,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 二月被平定,歷時一年三個月,不但是清代統治臺灣期間最大規模的民變,也是乾隆皇帝引以自豪的十全武功之一。清高宗為了紀念這次的戰役,特別命令比照西域、金川戰役後的做法,也繪製銅版印刷的戰圖流傳。因此宮廷畫家繆炳泰、姚文瀚、楊大章、賈全、謝遂、莊豫德、黎明等七人,依照渡海平亂的福康安(1754-1796)將軍奏報的戰情圖稿繪製,再交付造辦處鑴刻銅版,然後刷印成平定臺灣圖銅版畫。
平定臺灣圖,共計有十二幅,前十幅主要描繪福康安率軍來臺後,在臺灣各處征戰得勝的場景,其餘兩幅繪製的內容,則與乾隆皇帝頌揚平定林爽文戰役平所作的御製詩有關。王得祿自乾隆五十二年協 助解諸羅城圍後,由把總升千總,此後就隨同海蘭察出兵平亂,並一路朝軍功仕途邁進。乾隆五十三年(1788)正月二十日,大軍從南潭發兵,民變群眾紛紛南下在枋寮聚集。參贊大臣海蘭察率軍直抵枋寮,民變群眾不能抵擋,爭相潰走。莊大田在水底寮聞知官軍大破枋寮,再逃往瑯嶠山外柴城。福康安派烏什發哈達帶領福建水師及廣東兵丁,乘舟由海道前往,海蘭察 等率領大軍由山路進發。〈枋寮之戰圖〉,構圖展現戰事即將平定,由清軍一面在陸上進剿,一面以戰船防止反抗軍由海上逃去的海陸合攻場景。
清 道光
王得祿列傳
  • 23.7 x 22.9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 廷在武英殿正式開設國史館,成為 清朝官方修纂國史的開端。到乾隆三十年(1765)國史館變成常設機構。其中以人物為編 撰對象的列傳,內容包括敘述人臣事蹟,徵集從各種官方檔案或摘抄資料,如:事蹟、事 實、出身、政 績、履歷、戰功、碑銘、課卷、咨文、奏稿、年譜、文集、行述等等,做 為纂修稿本的基礎,完成後併同稿本歸納成包,稱「傳包」。列傳除個人傳記外,亦有依 類成傳,如宗室傳、大臣傳、儒林傳、孝友傳、學行傳、文苑傳、循吏傳、名宦傳、隱逸 傳、忠義傳等, 其中列入忠義傳的人數最多,武職所占比例頗高。 李道生纂輯、倉景恬覆輯的清國史館本《王得祿列傳》,是清國史館纂修王得祿列 傳的稿本,記載清代臺灣出身最高武官王得祿一生事功。乾隆三十五年(1770)出生臺灣 府諸羅縣溝尾(今嘉義縣太保市),參與平定林爽文事件有功,開始嶄露頭角。嘉慶年間 追隨名將李長庚打擊海盜,從千總逐步晉升游擊、守備、副將、總兵,到李長庚殉難後替 補成為從一品提督。嘉慶十四年(1809)八月,因剿除東南沿海流竄的海盜建功,晉封子 爵,並賞戴雙眼花翎。道光元年(1821), 在浙江提督任內,因長期作戰的傷病休致(退 休)。道光十二年(1832),回鄉協助剿平嘉義張丙事件,賞加太子少保銜;繼而在道光 十八年(1838),因為嘉義沈知事件中的輸糧練勇、協力守城表現,晉加太子太保 銜。 道光二十一年(1841)鴉片戰爭時,以七十二歲高齡奉派駐守澎湖,協助防堵;隔年道光 二十二年(1842)病逝澎湖行營,獲道光皇帝追伯爵,晉加太子太師銜,給諡號「果毅」, 並比照清代的提督位階,獲撥銀五百兩治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