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演講
[專題演講]跨越海洋的訊息:從二件清宮舊藏圖卷再論清朝對日本的調查活動
日期:106年11月25日下午2時
講者:劉序楓(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講題:跨越海洋的訊息:從二件清宮舊藏圖卷再論清朝對日本的調查活動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集賢廳
(免費入場)
摘要:
本演講主要以二件清宮舊藏與長崎貿易有關的圖卷(冊),探討圖像的內容、製作背景、年代,與清代前期圍繞長崎貿易的中日關係和對日認識問題。
這二件圖像一為康熙年間製作的〈海洋清晏圖〉,另一年代略晚,推測為十八世紀前期,康熙至雍正年間製作的〈長崎貿易圖〉,二者原本均藏於清宮中,〈海洋清晏圖〉清末民初流出至日本,收藏於東京帝國大學圖書館,1923年不幸毀於關東大地震,現僅存當時的珂羅版((collotype printing)照片。〈長崎貿易圖〉冊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京都大學圖書館另藏有與此圖類似,題名為〈崎陽唐館交易圖〉的圖冊,原收藏者為內藤湖南,二者應有一共同的底本。
〈海洋清宴圖〉與〈長崎貿易圖〉的最大特點為二圖均為中國人所繪,彌補了中日交流史上圖像史料的不足。其製作背景與當時長崎貿易,對日本銅的採辦有密切關係。清朝皇帝為理解日本國內的真實情況,而派遣人員及商人赴日調查,並製作圖像。〈海洋清宴圖〉即為康熙四十年(1701)命江南三織造派遣人員赴日調查返國後所繪製者。原圖卷最早為江寧織造曹寅所收藏,之後收入清宮中,內容描繪由上海到長崎港的海路航程景象,特別又著重對長崎港景物的描繪,並對特殊景物、建築、船隻貼上榜題文字說明,是迄今所知中國人最早繪製的長崎港圖像,由於現存圖像模糊不清,詳細有待後續深入考察。〈長崎貿易圖〉由八張冊頁所組成,每張頁面又分為右圖左文二部分,將當時長崎貿易活動流程,依「起貨」、「南京寺」、「王取貨」、「丟票」、「出貨」、「開漆器店」、「唱戲」及「看會」之順序,描繪了從唐船抵港到交易完成的重要環節,圖像配合漢文文字說明,對當時長崎貿易情況和日本風俗的理解有相當大的幫助。二圖一為上海至長崎的航路及對長崎港內地理景觀、建築、防衛的整體描繪,一為對長崎貿易流程、唐館生活、貿易、娛樂的描繪,二者互補,結合成一幅理解整體長崎貿易的概況圖。
囿於現存史料不足,以往普遍認為清代執政者對外國事務漠不關心,但至少在乾隆前期為止,並非如此。在關係國家利益、政權安危時,執政者均會以務實態度積極派員調查,而做出有利的政策判斷,就中日關係而言,本文介紹的二件繪圖就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