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最新訊息

114-07-01

| 活動公告 | 表演活動 華之和音 音繪江戶:浮世之響 聽見浮世繪的聲音,尺八與箏共繪江戶情懷

發布單位:故宮南院 點閱率:92
表演團體:華之和音
時間:2025/07/19 下午3時至4時   
地點:故宮南院1樓集賢廳
自由入席
臉書同步直播
 
演出者:
華之和音
「華之和音」,為尺八演奏家劉穎蓉,以及日本箏演奏家徐宿玶共同組成之日本邦樂表藝團體。其團名由日本箏大師範渡邊治子命名,意涵為「華」在日文中可唸作「hana」,有「花」的意思,又可解釋為「中華」意;「和」是日本文化中的重要概念,象徵了萬物和諧,以及音樂合奏之意。「華之和音」,展現如花朵一般華麗的重奏,除了演奏大和民族的傳統樂器外,也具備演奏中國音樂的能力,是一個具有雙重音樂能力(bi-musicality)的表演藝術團體。於2022年錄製出版專輯《美麗之島》,並於2023年數位發行。未來也希望經由創作融合中日元素,塑造新的音樂生命。

特邀演出
尺八演奏家、作曲家/元永拓
1974出生於日本山口縣宇部市。琴古流尺八演奏者,師從大橋伶晴、菅原久仁義。現任為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日本音樂集團理事與營運委員長、上智大學箏曲組講師。

大學時代於學校學習邦樂基礎與三曲合奏,後特別鑽研尺八之精髓,即虛無僧的音樂「尺八本曲」。畢業後以演奏家身份展開活動,參與各種音樂跨界合作,如與津輕三味線的即興演奏;與鋼琴、馬林巴、吉他、爵士鼓、低音大提琴共組樂團「花祭」,並連續六年於澀谷舉辦現場音樂會;與太鼓的即興創作;尺八重奏樂團「般若帝國」與享譽國際盛名的新純邦樂團體「WASABI」;近年並跨界參與著名動漫作品《火影忍者》,擔任配樂「刃-Yaiba」樂團的尺八演奏者,其音樂帶動了全世界青年對於尺八的學習風潮。近年經常受邀電視節目與廣播節目演出,並與著名津輕三味線演奏者吉田兄弟與地元太鼓團隊合作演出。
 
節目簡介:
浮世繪是日本傳統藝術的代表作,以生動描繪日常生活、風景與歌舞伎等主題,展現江戶時代的美學與文化精髓。其流暢的線條與鮮明的色彩構圖,不僅帶給人視覺上的震撼,也承載著對生活細節與自然之美的深刻描摹。
相較於可視的浮世繪作品,江戶時代的音樂雖無法以「聲音」直接保存,但透過歷代音樂職人以血肉之軀用心傳承,日本邦樂的曲譜與演奏方式得以延續至今。每個時代的音樂家更為這些古老樂曲注入新的詮釋與生命力,使其成為跨越時空的文化橋樑。聲音與音樂不僅是情感的載體,更能作為浮世繪與觀者之間的連結媒介。我們將通過邦樂將畫作中的情感與細節具象化,讓觀者能在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感受中,沉浸於浮世繪所描繪的時代氛圍之中。

基於此,演出曲目經過精心策劃,既展現了日本古典音樂的文化精髓,也透過其敘事性與自然描摹能力,將浮世繪中的意象與情感化為音符流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榮幸邀請到享譽國際的尺八演奏家元永拓先生與我們一同討論曲目並親臨演出,為音樂會增添絕佳亮點。相信這場聲與畫交織的藝術之旅,將為浮世繪展覽帶來全新的詮釋與深度,為觀眾留下難以忘懷的文化體驗。

整場演出以「花、鳥、風、月」為主軸,結合自然景致與人文情懷,體現江戶時代的美學精神。尺八與箏的表現賦予靜態畫作動態生命,讓觀眾不僅用眼睛欣賞畫作,更能透過聆聽與想像體會畫作中的故事與情感。這場聲畫交織的藝術之旅,將為浮世繪展覽注入新的詮釋深度,為觀眾帶來難忘的文化體驗。另特別編曲德布西管弦樂交響素描《海》,一首「從北齋的浮世繪中得到靈感而創作的作品」樂曲來致敬故宮南院「江戶浮世之美」展覽。
 
曲目簡介:
1. 花:《さくら変奏曲》(箏獨奏)
浮世繪中經常會看到「花」的素材,而提到花以及對日本的印象,我們一定會提及「櫻花」。《さくら変奏曲》是一首以民謠《櫻花》為素材的日本民謠,也是世界最為人知的日本傳統音樂之一,相傳由江戶時代樂人為傳承日本箏所創作。今次演出由日本箏獨奏呈現,以多變的音色喚醒觀眾心中對日本春天的想像,與浮世繪中的櫻花意象形成深刻共鳴。

2. 鳥:《千鳥の曲》(尺八、箏本手、箏替手合奏)
為更顯現江戶時代的風雅,我們選擇了《千鳥の曲》。這首江戶時期的經典古典曲,以《古今集》的歌詞創作,是「古今組」曲目之一,並採用「歌物」曲式,結合了唱與純器樂的「手事」部分。樂曲描繪了有岩礁的松風、海浪的聲音、千鳥的鳴聲、船艣的聲音等擬聲。箏與尺八的合奏宛如畫面中的水波與鳥影,捕捉千鳥在海邊翩然飛舞的瞬間,讓人彷彿置身浮世繪的景致中。同時,這首曲子也被視為慶祝之曲。
3. 風:《三つの民謡調》(尺八與箏團大合奏)

風,並非僅指自然之風,更代表著民風,如同中國古代的「風雅頌」。「風」象徵民間傳唱的歌曲,刻畫當時人們的生活場景與情感。《三つの民謡調》由宮城道雄編撰,重新編曲了三首日本經典民謠——《お江戸日本橋》《会津磐梯山》《木曽節》。其中,《お江戸日本橋》捕捉了繁華都市的熱鬧氛圍,《会津磐梯山》展現福島地區的山水風情,而《木曽節》則充滿木曾地方的悠遠傳說與鄉土氣息。透過箏與尺八的演奏,這些樂曲展現了江戶時代地方文化的縮影,讓觀眾感受到浮世繪中對民間情感的深刻刻畫。

4. 月:《あたらよの…》(尺八、箏與17絃三重奏)
不論什麼時代、什麼國家,月亮都是藝術永恆的題材之一。透過月亮,我們可以穿越時空,想像古時人們望月的憂愁與美麗。《あたらよの…》由東京藝術大學日本箏教授池上真吾創作,以現代和聲重新演繹古代賞月的浪漫情境。曲末尺八與箏分別象徵月亮與太陽,交替間呈現人生無常與對未來的期望,呼應浮世繪中「浮世」的無常哲學。

5. 禪意:《鹿の遠音》(尺八連管)
《鹿の遠音》是江戶時代虛無僧尺八音樂的代表曲目,透過悠遠的音色描繪山林中鹿鳴的孤寂與深邃。浮世繪中的「浮世」一詞最初源於佛教對淨土的嚮往,後來發展為對現世的不滿與漂浮不定的人生觀。然而,在江戶時代,「浮世」轉化為即時行樂、超脫現實的享樂態度。這首曲目以如書法般靈動的樂句,刻畫出人生的孤寂與藝術的靈動,完美契合浮世繪對人生無常與自然靜謐的哲學詮釋。

6. 經典:《春の海幻想》(尺八與箏協奏,由箏團伴奏)
《春の海幻想》改編自邦樂名曲《春の海》。此次版本在原基調上增加當代音樂元素,如更具律動感的節奏與華彩段落。由尺八與箏團合奏,描繪春日海景。樂曲開頭與結尾呼應《さくら変奏曲》,從春天開始,以春天結束,象徵生命的輪迴與自然的流轉。

7. 精選:《海》第一樂章〈海上的黎明到正午〉
浮世繪,凝結了江戶時代庶民生活的風景與夢想,筆下的世界如浪花般流轉不息。本次為呼應故宮南院「浮世繪」特展的主題精神,特別以德布西的《海》第一樂章為藍本,重新編寫為尺八與箏構成的邦樂四重奏,並融入日本經典名曲《春之海》的意象,使東西方音樂於波光之間交會、對話。

德布西筆下的《海》原為管弦樂作品,描繪出海洋的廣闊與變幻。透過邦樂的音色轉化,絲竹之聲彷彿勾勒出浮世繪中的海濤、風景與心緒流轉;而《春之海》的旋律穿梭其間,猶如一道東洋和聲的微光,悄然連結起兩種文化的時間感與美學精神。

樂聲流轉之中,不只是自然的描寫,更映照出人心的寧靜與騷動。作為展覽開幕之聲,這段音樂不只是起點,更是通往多重感知與想像的入口,讓聽者在聲響與畫境之間,展開一場無聲卻深刻的旅程。
QR-Code
QR Code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Southern Branch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地址:612008 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電話:05-3620777 聯絡我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