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精彩選件

定窯 牙白劃花回紋茶托
北宋
定窯 牙白劃花回紋茶托
  • 高 5.0公分 口徑 14.5公分 底徑 3.5公分
斗笠形茶盞,通體施黑釉,口沿鑲扣銅邊,內底一點凸起,內壁貼飾枯葉紋,葉紋褐黃、帶藍白條縷斑紋。底足無釉,胎質粗鬆,呈色灰黃,碗壁顯見拉坯遺痕,外底圈足淺遺有沾釉痕跡。釉色漆黑,釉面偶現黃色棕 眼氣孔點。 

剪紙貼花黑釉碗器為江西吉州窯獨創一格的裝飾技法,常見木葉、梅花、龍鳳、或文字等貼花圖案紋。黑釉木葉碗為 其代表作,其技法先於生坯器上施含鐵質的黑褐色底釉,後將處理過、沾染含鐵較低的褐黃釉木葉貼著於黑釉之上,一次燒成,因而產生黑地枯葉饒富趣味的裝飾,啜茶時枯葉若隱若現,別具情趣。這類木葉紋現經學者研究,應為桑葉紋,與江西百丈寺的禪院茶禮流行有關,《百丈清規》〈赴茶湯〉內不少條文中均提及茶在寺院的使用方式、作用和意義,此亦與南宋江西派詩人陳與義「柏樹解說法,桑葉能通禪」的禪茶文化美學相關。 

典型宋代茶托形制「形如碗帶托盤,中空,下有足。」,上方深腹碗形為茶托的托圈,壁深用以承盞,中空無底。盤 口及圈足均鑲銅扣,圈口則未加圈扣。托盤寬圓平出微有弧度,圈足略高外撇,圈口及盤口皆刻劃回紋一周為飾,釉色牙白瑩潤 ,胎質細膩。 

南宋末周密《齊東野語》書內曾提及宋人舉茶是茶盞與茶托一起,足見茶托與茶盞配套使用,遼宋壁畫或茶畫上所繪茶盞與茶托,一般都是成組出現,形影不離,舉茶時可隻手扣持盤沿,隻手持盞。此於南宋周季常‧林庭珪所繪〈五百羅漢圖〉(1178-88),或1959年出土的金代山西孝義縣張家莊金墓〈磚雕仕女圖〉上皆可見及宋人持盞方式。 

宋代定窯燒造數量極大,除精品上貢外,一般民間日常用器亦有生產,碗盤類最為常見,茶托存世較少,可能是宮廷訂製器皿。北宋早期還見托圈有底,如定州靜志寺塔基出土帶「官」字款茶托,形為宋制,但有底,不中空,可視為唐五代至宋 代過渡時期製品。宋代中期以後托多為中空,汝窯、官窯、景德鎮青白瓷等或漆器、金銀器皆然。黑漆茶托搭配白釉茶盞,或朱漆茶托與黑釉茶盞成套,形成黑白、或紅黑對比的時尚美感。而《齊東野語》內則提及家中有喪則不宜舉用朱色茶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