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當期展覽

常設展覽
錦繡繽紛—院藏亞洲織品展
  • 展覽概述

    常設展覽/織品文化展廳

    亞洲幅員遼闊,自然地理環境多變化,人口聚集且種族繁多,形成了多樣的織品文化,例如:東亞大陸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長期發展出栽桑養蠶的農業經濟,孕育了絲綢文明;地處熱帶的東南亞民族,男女下半身習慣穿著筒裙-紗籠,產生了各地不同的紗籠風貌;南亞的印度半島上,婦女習慣穿以一塊布包裹式的紗麗 ,色彩鮮艷、裝飾工藝豐富;生活於廣大草原的中亞游牧民族,喜愛粗獷圖案與大膽用色的伊卡,成為鮮明的綠洲色彩;位於歐亞文明緩衝地帶的土耳其、敘利亞等地,拜占庭及伊斯蘭風格時而出現在織品服飾上。

    本院典藏有藝術成就極高的歷代緙絲與刺繡珍品,近年來更積極徵集亞洲織品,拓展亞洲文物的典藏。本展覽以 「絲綢故鄉」、「紗籠風采」、「夢幻彩織」、「草原色彩」和「東西交織」等五單元,分別展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和西亞等五個不同區域的織品,最後再以「織染繪繡」單元帶領觀眾認識亞洲各地的傳統織品工藝,進而欣賞亞洲的人文藝術成就。

  • 萬福草龍紋地毯

  • 清代
    萬福草龍紋地毯


    縱163公分,橫287公分

    本幅設計以連續卍字紋樣為底紋,其上覆蓋成列的蝙蝠圖案,增添福壽綿延的吉祥寓涵。毯心為大型柿蒂紋開光,中央為一線條雅緻的藍色草龍團紋,在地毯四角落各一的草龍紋襯托下,更能聚焦優雅呈現。地毯的邊框設計內側裝飾以八瓣花紋錦地,外緣邊框仍是卍字綿延連續紋飾,與毯內底紋相呼應。整體設計比例完美、布局勻稱,展現高貴典雅的氛圍,為寧夏地毯的典型佳作。

 
  • 第一單元

    「絲綢故鄉」東亞地區

  • 艾虎五毒紋回回錦

  • 明代(1368-1644)
    艾虎五毒紋回回錦


    縱32公分 寬64 公分
    趨吉避凶為人心所求,這件織錦屬於童裝面料,圖案設計題材是從「避凶」角度出發,期待使用者能平平安安健康成長。織錦的底紋圖案為三角形色塊拼接形式,俗稱水田紋,取自明代流行的「水田衣」又稱百納衣,源於僧侶所穿之補丁袈裟,由色塊拼布而成,後人爭相仿效以求避邪。在水田紋之上裝飾有蛇、蜈蚣、壁虎、毒蠍子、蟾蜍五種毒物,再加上老虎紋飾,增添避邪之強度,十分具有創意。

 
  • 第二單元

    「紗籠風采」東南亞地區

  • 黑地花卉紋伊卡筒裙

    黑地幾何紋伊卡披巾

  • 印尼薩武島傳統伊卡服飾

    經線伊卡是印尼群島的傳統織布工藝,薩武群島位於印尼東部,介於松巴島、東帝汶及羅地島間,島上居民傳統服飾以深色底經線伊卡織出花卉圖紋,女性穿著伊卡長筒裙,男性則以長布包裹繫腰。

     

 
  • 第三單元

    「夢幻彩織」南亞地區

  • 人物城堡紋刺繡蓋被

  • 印度20世紀初
    人物城堡紋刺繡蓋被


    縱182公分,寬118公分

    位於印度半島東北部的孟加拉,當地婦女擅長刺繡,利用空閒時間就隨手刺繡;她們以彩色繡線,應用簡單的平針縫在多層棉布上,製成蓋被、掛飾、頭巾、紗麗或背兒巾等生活用品,這些精彩手工繡品僅作家用並不販售,當地稱為kanthas。 這件織品構圖熱鬧有趣,主圖紋為一座城堡,人物、動物及生命樹紋充滿其間,四周以可愛小紋飾串連成框飾,猶如童話一般,豐富卻不紊亂。

     

 
  • 第四單元

    「草原色彩」中亞地區

  • 七彩伊卡掛飾

  • 七彩伊卡掛飾

    此件掛飾以以紅、黃、藍、綠、黑和白色交織的多彩伊卡Haft rang (seven colours),以吊燈紋飾和孔雀翎組成的裝飾圖紋,線條細膩複雜,展現如孔雀開屏般的華麗,為十九世紀時廣受喜愛的圖案設計。

     

 
  • 第五單元

    「東西交織」西亞地區

  • 織金錦外袍

  • 十九世紀 奧圖曼土耳其婦女服飾
    織金錦外袍

    華麗的織金錦一直都是上流社會的最愛,這件酒紅色織金錦長袍,屬於十九世紀奧圖曼帝國晚期的婦女時尚,低挖的領口及特殊材剪的袖口是設計重點,裝飾以精緻的金線邊飾,更顯高貴典雅。

展覽資訊
  • 時間 常設展覽
  • 地點 3F S304
  • 費用
TOP